体育特色课程一: 《基础高尔夫》

    高尔夫,俗称小白球,是一种室外体育运动。高尔夫的比赛有18洞,标准杆数为72杆,杆数最少的为优胜者。高尔夫球运动入门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运动强度小,而且运动寿命长,所以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注、冷静、果断的良好心态并增强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高尔夫运动的兴趣,提高对高尔夫球比赛的欣赏水平,培养终身锻炼兴趣与手段。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较全面了解高尔夫的起源与发展、球场礼仪、球具、球场构成、 比赛规则等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该项运动的基本挥杆技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兴趣,为体育生活化作理论和技术准备;通过高尔夫教学,培养学生刻苦练习、善于思考、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品质,培养学生对高尔夫球运动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特色课程二:《中华射艺》


一提射箭,弓不虚发、羿射九日、指天射鱼、左右开弓、弓马娴熟、辕门射戟、百步穿杨等成语映入脑海,射箭这项运动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然而现在,南国人可以在校园里上“接地气”的射艺课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射箭技能的国家之一,这已经被考古资料所证明。弓箭作为冷兵器时代战争中最具有威力的武器,更因其携带轻便,使用迅捷,为历代王公帝侯所好,文士侠客无不持之为荣,商贾庶民亦所雅好。

中国传统弓箭的发展经过侠士的(武)术化、道教的神化与儒家的写意冼炼,已不再是单纯的兵器,而被赋予了更多文化气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位、心态、风度以及哲学意境,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远非其他兵器所能望其项背的崇高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弓箭文化。同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民族射箭技术与理论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射文化体系,其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括制作、礼仪、训练、施放等一系列技术,而且还从射箭活动中衍生出教育、体育、游艺、交流等社会功能,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著述等,从而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射的文化”现象,发展成为一门领域宽广的特殊学问——射学。

商、周时代,弓箭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被贵族所持有。特别是西周,射箭是每一个贵族男子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当时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课目,那时的学校,即庠、序、学、校等,其实都是学习射箭的地方,通过学习射箭,不只是为了精通射法,更主要的是提升个人的修养,掌握贵族礼仪,进而强化个人品节和等级观念。在周代,围绕着“习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射箭活动,逐渐形成了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等一整套“礼射”活动,成为礼乐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春秋时代,在周礼体制频临崩溃的历史背景下,古老的礼射传统被热衷于维护周礼体制的孔子所积极传承,经过这位文化巨人的总结、改制与倡导,射被吸纳为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涵纳在“礼”的范畴中,成为“六艺”之一,并通过儒学价值的普世化进程,射在其强大军事价值之外,承担起社会教化的功能,在孔子的教育系统中占有突出位置。《论语》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此可见,孔子把射箭看成是学习礼仪和培育个人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射以观德”的理念,即通过射箭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品德。但鉴于射箭者个体体能差异,即所谓“力不同科”,他又提出了“射不主皮”、“射不贯革”等竞技理念,就是不以射靶的命中度或射穿革质箭靶的层数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对射箭活动的实际参与和表现出的礼仪水平。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和为贵”的理念,折射出中华民族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中国射学的发展,特别对以射箭为主的我国古代竞技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延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