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13日早晨,陈演池老师在C501教室为同学们展开讲述了中国诗歌发展历程及1920年代新诗革命。
课堂伊始,陈演池老师放映第一张ppt,通过两首中西方诗歌的对比来引导同学们思考中西方文化传统内涵的区别。同学们认真思考后,踊跃举手发言,表达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随后,在陈演池老师细心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中国文学传统重在抒情,而西方文学传统重在叙事,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部分。
紧接着,陈老师扼要地讲解了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历程。从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到汉魏的五言诗,如乐府诗、建安诗歌等,再到唐代七言诗,以及后来的宋词长短句与更自由的元曲。中国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趋势是,诗体的自由度不断变大,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随着时代的变革也变得更为丰富。各个历史阶段的诗歌,均体现了其所处环境的时代特色。同学们静静地倾听着陈演池老师生动的讲述,在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与诗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对疑难知识点阔然开朗的同时,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纷纷拿出笔在纸上记录下关键内容及思想体悟。
陈演池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吴紫昕/摄)
随后,陈演池老师开始讲解20年代白话新诗的变革。20世纪初期,随着新思潮、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动,人逐渐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现代意识不断加强,中国诗歌便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在这个文学界历史上极为重大的变革节点上,受宋诗和欧美诗坛上意象主义运动的影响,中国新诗最初的倡导者与探索者胡适于1919年提出“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他提到,要实现诗界革命中诗歌彻底的变革,一方面,应当完全打破旧体诗的格律,使用“自然音节”;另一方面,则应以白话写诗,实现语言及思维方式上的散文化,从而实现诗歌的自然之美,破除贵族对诗歌的垄断,还诗于平民。面对此号召,周作人、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等都是积极的响应者,发表初期白话新诗,致力推动新诗运动的发展。“要传播新的价值理念、新的思想内容,采用新的创作题材和主题,展现时代变革,传统的格律与文言语法,乃至创作的思维方式便不再适用,它们无法承担起倡导新思想、新理论的时代重任,文学革命由此出现,顺理成章,也是历史必然。”陈演池老师说道。
通过陈演池老师耐心且细致的讲解,同学们在这堂课上收获颇丰,不仅对诗界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有了初步认识,更是从诗界革命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体悟到了不同时代环境中文人所表达的情感。在20年代的文学革命中,纵然诗歌在语法结构与思维方式上被彻底推翻与重建,但新诗中或针砭时弊,或表现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或反应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或表达对劳动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都不难看出中华民族贯穿古今的人本思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堂上,同学们沿着诗歌变革的历史脉络探寻到中国文学的魅力。相信同学们往后在阅读中国诗歌经典著作时,能解读出更丰富的情感,得到更有深度的感悟与体会。
(文/吴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