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与科学研究

​ ——文化与传播学院学术沙龙

发布者:中文学院-李明杰发布时间:2025-04-18浏览次数:14

 本网讯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来,人类对它的探讨与思考亦如火如荼。2025417日下午1430,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联合经典传承与文学教育研究团队,在教学楼G404室组织学院专职教师代表就“AI时代与科学研究”主题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其中,吴晟副院长作为主讲人主持活动,全院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期跟上时代之脚步,顺应历史之潮流,推动科学之研究。

  活动伊始,吴晟副院长结合自身经历,引出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AI确实是一种可以有效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但他强调,AI并不会完整地提供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完全依赖AI是不可行的。诚邀我院各位教师发表自己对于“AI时代和科学研究”这一主题的观点。

(吴晟副院长主持)

  梁施乐博士就此次学术沙龙主题发表观点。他依据自身的课堂经验表示,自己的学生也经常使用AI完成作业。学生使用AI有利有弊,AI本身存在缺陷,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AI会在论文编排上给予自己思路上的启发,表示AI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想法。

(梁施乐博士发言)

  沈思华博士表示自己经常关注新闻时事,对“AI时代与科学研究”这一主题颇有感触。AI是基于现有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但如果需要用到并未出版的资料时,AI则无法得出结论。不能一味地使用AI而忽略自身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需要知识的积累,由衷希望学生及学术研究者有充分的学术积累,不过度依赖AI

(沈思华博士发表观点)

  彭雨欣老师表示自己曾使用AI进行人物传记、墓志铭及公文的创作。她发现AI写出的文章会与史实不符,且AI创作人物传记居然比AI写公文更加符合史实。可以使用AI进行创作但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要学会鉴别AI给出的信息,创作出的文章需要与历史史实进行对比。

(彭雨欣老师发言)

  张洪涛老师表示,我们可以使用AI分析或创作,但真假还需谨慎分辨。从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一个是案例分析,另一个是文学创作。案例分析,AI会张冠李戴,创造出全新的概念。文学创作,AI创作出的小说会没有逻辑,小说元素会突兀混乱。他强调,要理智分析AI给出的信息,不过度依赖AI

(张洪涛老师发表见解)

  姜国钧教授抛出问题“在AI时代如何保存内心的真诚?”,引出自己的观点。引用案件审理过程为例,提出如果案件的判决单纯依靠人工智能而没有情感干预的话,人文精神则会丧失。他表示,学术研究者在做学术研究时应该保持人的悟性,将自身的感受变成观点,可以使用AI协助查找研究资料,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更为重要。要增大自己的阅读量,要靠自己感悟文章诗句,不能放弃丰富大脑的机会,不能成为AI的奴隶。

(姜国钧教授进行案例分析)

  黄柏刚教授提出“时代发展趋势下怎么去用AI这一问题。应该指导学生去用AI,但应该用AI所不能触及的地方来进行创作。他表示,AI给出问题的答案看似权威,实则有些答案经不起推敲,要注意AI的谎言,思考其荒谬之处。最后他强调,AI确实是很好用的工具,要理性运用。

(黄柏刚教授分享使用经历)

  王毅教授举出自己询问AI李白与鲁迅的生平经历这一例子,表示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合理向AI提问,更需要加深自己对AI的认识和提高使用AI的能力。但同时他也强调,AI没有人性和人的思考,人的感觉不能被AI所代替。

(王毅教授分享使用感受)

  张凯博士表示学生和老师对AI的态度有较大的区别。学生对于AI的信赖程度远超老师。AI其实是一种可训练工具,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特殊的工具库,所以在问AI问题时需要技巧,提问得越确切越好。最后他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过于相信AI,需要把握好对AI的信任度,不能被AI牵着鼻子走”。

(张凯老师发言)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中,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在沙龙活动中探讨出许多有深度的问题。这场以“AI时代和科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在思维的碰撞中圆满结束。

(与会教师合影留念)



(文/徐靖钰)

(摄/黄君淼)

(编辑:黄韵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