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织就诗意句,科技焕发新诗魂

——文传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经验交流

发布者:中文学院-李明杰发布时间:2025-05-21浏览次数:32

         本网讯 为促进教学经验交流互动推进课堂质量进一步提高文化与传播学院于2025520日下午15:40在教学楼F306举办本学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由刘聪慧老师主讲大学语文公开课汉语言文学系与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代表进行旁听

(授课现场)

  公开课伊始在刘老师的鼓励和幽默语言感染下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写下许多富含诗意诗境的句子课堂上的气氛相当欢快老师将部分同学的作品利用AI视频来展示视频生动地展示了同学诗歌中意象和主题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将AI科技赋予诗歌魅力让文字与科技深入融合

刘老师点评学生作品

  刘聪慧老师在讲授中国新诗发展时指出,诗歌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显著差异,现代诗歌是对传统物象刻板化的剥离。她以“狗”字为例,阐释了现实物象与诗歌意象的区别,强调诗人在百年间持续对诗歌语言进行革新,以唤醒读者的文字意识。她提到,古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新诗的诞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胡适先生的《两只蝴蝶》虽语言浅显,却具有划时代意义,象征着语言系统的重大转变。在赏析戴望舒及其代表作《雨巷》时,刘老师结合诗人自卑的性格和坎坷的情感经历,深入分析了诗歌中的意象,梳理出诗歌的情感脉络。她还借助AI工具制作视频,通过朗诵与影像结合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探讨现代诗与AI创作时,刘聪慧老师直言,AI虽能高效产出辞藻华丽的诗篇,却因缺失人类独有的情感与经历而流于空洞。她以学生“南国小巷”主题创作为例,对比AI千篇一律的华丽辞藻,强调诗歌哪怕文字质朴,只要饱含真情,便是动人之作。谈及诗歌的多元形态,刘老师列举赵丽华“梨花体”与贾浅浅的作品,指出诗歌形式的创新常伴争议。她提醒同学们,不应因个别风格的争议而否定诗人的整体创作,鼓励大家以辩证视角看待诗歌创作的多样性,这番见解引发同学们对诗歌鉴赏的深度思考。

 课堂尾声,刘老师点明现代诗的独特风貌与中国新诗漫漫发展之路,着重强调情感表达于诗歌创作的核心地位。她鼓励同学们以细腻之心感知生活,用真挚情感浇灌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意篇章。

 本次课程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展现了AI赋能诗歌领域的新面貌还体现了中国诗歌许多不同的主题与情感激发学生们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经验的多元分享与深度交流,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文/邱钺

(图/邱钺)

(编辑:林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