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大讲坛】著名作家韩少功:谈“乡土中国”,寻文明之根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13浏览次数:1672

    本网讯(记者 黄咏絮 孙慰 实习记者 杨雄斐)4月12日,著名作家韩少功莅临我院,在学术报告厅主讲第24期“博雅大讲坛”,与我院师生漫谈“乡土中国”。常务副院长彭志芳,副院长杨永强、赖志立出席讲座。讲座受到师生们的热捧,现场座无虚席。韩少功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生动讲解,赢得现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讨论乡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韩少功首先解释了为什么在当今的现代社会生活仍要谈及乡土中国。“同学们可以想一下自己的父母从哪里来?爷爷从哪里来?或者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他认为,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乡村与中国的发展和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现代化使人们的生活更为便捷,但现代社会的生活容易出现模式化,这不利于一个人保持思想的弹性和活力。回归乡村生活,是“自然与文明相平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生活方式。韩少功认为这是最人性化的现代方式。
 


韩少功畅谈“乡土中国”(摄影 矫倩瑗)
 
 “乡土文明在工业时代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韩少功旁征博引,运用大量的例子,深入浅出地从气候、地理、物产三个方面阐释“乡土中国”的内涵。他认为,气候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韩少功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的服装、舞蹈、运动、饮食等差异都与气候的差异有着极大地联系。他总结道,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区别于非农耕文明的发展,也因此造成了生活在两种文明中的人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
 
  谈及地理,韩少功说,中外古文明的发源都离不开“大河文明”的影响。牧民的逐草而居,造成他们的个人主义较为强烈;而农民的群居性,产生了“家国同构”意识。他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英语单词来准确翻译汉语的“国家”一词。中国社会关系的家庭化、血缘化,以及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人情观念和阶级观念,说明了“国”与“家”千丝万缕的关联和地理差异对文明的影响。
 
  此外,韩少功通过列举纸张、医药和喝开水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剖析物产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摄影 陈锦辉)
 
  韩少功谈到,中国现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关键期,大量人口进入到城市,生产关系日益复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乡土、农耕的话题在工业化的时代,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互动环节:“写作应像暴君”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听众就文学创作、中国乡土文化等问题踊跃提问,韩少功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同学们积极向韩少功提问(摄影 矫倩瑗)
 
  在回答一名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写作要天马行空”时,韩少功回答道,“做人要谦虚谨慎;但是创作中,你就是暴君,要有写作的骄傲。”写作就是要有霸气,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个性,使作者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韩少功说,自己写作的动力源于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写作。”此外,他说:“作家非教出来的”,他鼓励同学们多动手,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同学们争相邀请韩少功签名留念(摄影 陈慧椅)
 
  讲座结束后,听众纷纷上台与韩少功合影留念,韩少功耐心地与同学们交流。一名来自英语系的韩少功忠实粉丝在讲座后接受采访道:“这次见到久仰大名的大作家十分兴奋,讲座使我受益甚多,让我留下了一个珍贵的回忆。”
 
  

韩少功参观图书馆(摄影 魏晖晖)
  
  此讲座作为四月读书节活动之一,图书馆以“悦”读墙、微博等方式,为韩少功作品作了专题图书推介。
 
 
韩少功简介: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一级作家。现任第三届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正厅级)、省文联作协党组成员兼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一届、二届海南省政协常委(兼)。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力。长篇小说《马桥词典》获得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韩少功因此被评为“当今华文世界最优秀作家”。

时间:Apr 13, 2012 4:15:00 PM   

录入者:魏晖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