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微笑南国,我不抱怨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6-15浏览次数:2313

近日,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东语系第一学生党支部、团总支承办的“21天不抱怨运动”首登南国,得到全院师生的积极响应。同时,图书馆也举办心理类书籍推荐阅读活动以及《不抱怨的世界》一书读后感有奖征文比赛,并提供该书的电子版下载阅读,向同学们倡导“不抱怨”的生活态度。
 
  据了解,“21天不抱怨运动”活动共计派发紫手环700余个,派发《不抱怨的世界》100本,在商业街和到各班派发宣传单800余份,在“微笑南国我不抱怨”条幅签字参与过千人。
 


同学们签名支持“不抱怨”活动(东语系 供图)
 
  你正在为生活、为工作、为学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等抱怨不迭吗?但你曾否想过,每一次抱怨,失去的是什么?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请跟随本网记者的脚步,一同“微笑南国,我不抱怨”。
 
抱怨之风正肆虐?
 
  在生活中,抱怨随处可见。天气不好、饭菜不合口、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等琐事都成为大家随口念道的抱怨。东语系的严冬玲同学告诉记者,在宿舍里,大家会有各种各样的琐碎小抱怨,而当抱怨成为习惯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据记者调查,同学们的抱怨主要有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临近期末,同学们忙于考试复习和写论文,许多人一边忙碌一边抱怨。另外,关于同学、舍友之间相处的问题也常在“抱怨”之列。像“树洞”这类本来是能让同学们自由学习和交流的微博,却总是发现一些针锋相对的言语。经济系的杨同学说,每天打开微博,看到里面层出不穷的抱怨和各种骂战就感觉不舒服。
 
  在“21天不抱怨运动”的活动中,许多手带紫手环的同学向老师求救“不抱怨,太难了”,“因为抱怨太频繁了,感觉紫手环都转换不了自己的心态”,“21天不抱怨是不是有点痛苦呢”……同学们表示还无从适应。如何走出“爱抱怨”的状态?老师和同学们各有“妙招”。
 


戴上紫手环,我不抱怨(东语系 供图)
 
小忍耐,大智慧
 
  思政课教学部田乃吉教授分享了他年轻时从“抱怨”到“不抱怨”的经历: 1961年,他满怀希望地去从军,诸项指标都过了,唯独视力不过关。这次的打击让田教授病倒了两个月。同年,他改变理想,立志当一名物理学家,却又因视力问题无法实现。田乃吉告诉记者,不抱怨真的很难,但是无休止的抱怨只会把生活的美好一面淹没,我们应该要在狠狠抱怨以后,把负面情绪也甩得老远,用新的心情投入生活。“其实,我也有很多烦恼,现在每天早上起床,我都会要求自己把不开心的事情忘掉。”田教授说,“抱怨无济于事,生活本来就这样。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英语系辅导员徐燕萍老师说,情绪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忍耐,不让消极情绪泛滥。不抱怨也是一种境界。不抱怨自己,因为了解、接受、珍惜自己;不抱怨他人,因为理解、尊重、忍让他人;不抱怨环境,因为在活着的每一天,希望和风险同在,抱怨的负能量越多,就越无法从逆境的沼泽中脱离出来。
 
  东语系的严敏莹同学说:“本来我的性格比较容易急躁。但是坚持带着紫手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抱怨,几天过去了,就慢慢习惯不那么抱怨,心情也变得好多了。”(记者 赖唐琳)
 
附背景资料:
 
  “紫手环不抱怨运动”由世界知名心理学家威尔·鲍温发起,是一项风靡世界的运动,全球超过六百万人参与。紫手环的使用方法:开始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当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同时,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的抱怨);坚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几个月,最终达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平均的成功时间是四至八个月。
时间:Jun 15, 2012 3:37:00 PM   

录入者:魏晖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