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双手交叉腹前,微笑始终如一而意外走红的“微笑姐”吴怡,今天换了另一种装束:简单扎起的马尾,蹲坐在小学生的身边,大手握小手,一笔一字地认真教学。接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旗帜,吴怡走在“三下乡”的路上,走进清远阳山县,来到了黄屋小学,给当地的留守儿童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吴怡给学生们讲课(摄影 陈汝佳)
“我们去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之前,我一直工作于宣传公益志愿活动上,现在我更想亲身实践到其中来。”在谈及参与“三下乡”时,吴怡笑着告诉记者,“我喜欢小孩,我愿意到西部地区支教,若是毕业后有机会我一定尝试支教西部。”7月13日,吴怡领队我院2012“三下乡”暑假实践服务队之一的“微·幸福”队率先出发到黄屋小学。

一笔一划教小学生写字(摄影 陈汝佳)
黄屋小学位于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黄屋村,据该校校长伍建平介绍,黄屋小学共有学生46人,包括校长在内只有教师5名,这是该村唯一的学校。学生们每天至少要步行50多分钟上学。偏远的地理位置、空荡的校园、简陋的教室、欠佳的食宿条件并没有打击对员们的热情。在了解队员们的情况后,黄屋村党支部书记夏何金向队员们送来了风扇及电饭锅,及时解决了队员们冒着酷暑工作和欠缺做饭工具的燃眉之急。“我们为这次‘三下乡’活动筹备了一个多月,集体备课、模拟课堂、准备实物器材……我们希望能给这些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暑假。”吴怡说道。
“孩子们的善良懂事感染了我”
准备充分的课堂吸引了不少学生不顾路远前来参与。课堂上,吴怡与其他队员一同认真地教英语零基础的小学生们读写ABC,手把手一起做手工,一起在简陋的石台上打乒乓球……空荡的校园再次热闹起来。吴怡说:“由于学生年龄差距较大,我们几乎每天都讨论,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为人性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吴怡与队员们欣慰的是,这些及时的调整很快见到成效,课堂气氛越来越融洽,师生间互动良好,校园里总能听到学生们争着举手地喊:“我!叫我回答!”才短短的几天,师生间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还设计了特色活动,像趣味运动会、晚会等,我们想给孩子们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吴怡介绍道。

耐心辅导(摄影 陈汝佳)
课间休息时,记者看到一个小女孩常跟在吴怡的身后,她羞答答地告诉记者她叫伍素娟,现在读二年级。
“你为什么喜欢跟这位姐姐呆在一起?”
“我喜欢这个姐姐,她笑得好看,还送我礼物,教我读ABCD。”童真的言语引来大家的笑声。吴怡说,正是这种淳朴、这种信任每天打动着队伍里的每一个人。
“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我发现,作为一个老师,我更受孩子们的影响。”吴怡望着满操场奔跑的学生向记者说道,“当城市里六七岁的孩子在为一个玩具争来抢去的时候,这些乡村同龄孩子已学会分享同一盒小彩笔,相互谦让,让对方先用;当城市孩子在多媒体的空调教室里上课时,这些孩子只有一面黑板。他们懂事善良,从不放弃学习。这些都让我感触良多。我们所要做的是尽我们力量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外面世界。”

与学生们分享画画的乐趣
7月14日,夏何金陪同我院团委书记刘伟炼一行进行视察工作时,对队长吴怡说:“感谢南国商学院支教队伍的到来,希望你们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开阔视野,为黄屋小学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
“比起‘微笑姐’,她更是‘志愿者’”
“第一次用山泉水洗澡,第一次被满天的星星吓到,第一次做那么多人的饭菜……”吴怡兴奋地像个小孩跟记者分享着自己的“收获”,“我生长在广州,这种经历真的让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是乡村里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很动人。”而平日里,与队员们一块嘻哈打闹,被炒菜油烟熏得汗流浃背,扛起大件物品就走的吴怡,被队员们称之“很男生”。女队员们却说她“很母爱”,同队的何碧仪说:“吴怡很喜欢小孩子,对小孩子有一套办法。比如说今天遇到一个有点自闭的小孩,他不愿与别人说话,却肯接受吴怡的喂饭。”

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给小朋友喂饭(摄影 文嘉辉)
“比起‘微笑姐’,她更是‘志愿者’,”同队的林昊告诉记者,“光环下的吴怡,在我们看来是个亲切自然、认真负责的队长,她总是积极解决问题,考虑问题也很周到。这次‘三下乡’之行,她带给我们很多欢乐。”(记者 吴良芊)
时间:Jul 17, 2012 11:46:00 A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