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溪边挑水,砍柴烧饭,实地调研,备课讨论……这个暑假,有这么一群人,放弃早早放假回家的机会,接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旗帜,背上行囊,带上课程教案与调研表,怀着兴奋与紧张,走进农村基层,来到贫困山区,展开一段别样的暑假生活。
7月11日,以“青春辉映党旗,实践创造幸福”为主题的2012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我院共有8支“三下乡”队伍分别于7月13日-24日先后前往清远、韶关、肇庆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其活动包括科技支农、专题调研、实地考察、文化下乡、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广州电视台等媒体更是闻讯前往当地采访报道。现在,请随本网记者一起走近这群大学生志愿者,看他们如何在同样的暑假,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支教:“我是一名小老师!”
从选定合适的课程、备课到试讲、调整课程……每支“三下乡”队伍都为支教活动筹备了两三个月。“我们不怕麻烦,只怕没能带给孩子们一堂充实的课程。”
准备充分的课程,精心设计的教学用具,支教队员们连课程名称也“花足心思”:“心心相印”(心理测验)、“潮流文化”(小语种常用语等)、“神行百变”(灾害逃生技能)……“我们还给孩子们带去跆拳道、咏春拳。”“夏竹队”队长高琪颦兴奋地告诉记者。

课堂上(摄影 吴良芊)
尽管身处不同的支教地方,支教队员们的教学都赢得了乡村孩子们的欢迎。“由于学生年龄差距较大,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调整课程,以使之更人性化。”“启梦队”队队长赵文巧告诉记者,“我们带给他们的更多是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希望通过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所能接触到的更广阔的资源,帮助他们看得更多、更远。”
白天领着乡村孩子们畅游知识的海洋,晚上借着昏暗的灯光备课讨论,短短几天不少队员就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学心得”:课堂上除了主讲还配备两三个辅助老师及时关注每个学生;“一对一”辅导激励后进生;适当的课堂奖励调动积极性……

有问题?有老师在!(摄影 吴良芊)
“每当看到那些沉默的孩子,我就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因此我特别关注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来自“微·幸福”队的庄文璇与记者分享“教学经验”。而经济金融1队的瞿嘉业当上了“七天班主任”后,因其“拽拽”的表情,风趣的言语,特别的上课模式,被不少学生封号为“周杰伦风格的老班”。寓教于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互动,简陋的教室、空荡的操场、连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也被欢声笑语填满。
我院团委赴“三下乡”实践服务地慰问志愿者时,学生处副处长、团委书记刘伟炼对志愿者们的教学工作竖起了大拇指:“志愿者,好样的!”据记者了解,志愿者的工作也都受到当地居民欢迎与支持,不少农民向其送来玉米粉、青菜等蔬菜粮食,以表达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清远阳山县黄屋村村党支部书记夏何金也对在当地教学的志愿者的工作表示赞扬:“感谢南国商学院志愿者的到来,感谢你们为孩子们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
生活实践:“互助,让我们坚持下来”
“我会做三十个人的饭菜!”“夜里的满天星星密麻得让人震撼!”“早晨看烟雨朦胧,中午炎热没风,晚上凉意入骨,这里的天气好忙!”“当地村民还教我们捕鱼!”……走进农村生活,几乎每位成员每天都有新体验新收获。“我每天在锻炼着,成长着,这个暑假我很充实!”

调研走访当地村民(摄影 吴良芊)
除了支教活动,实践调研也是该次“三下乡”的重头戏。通过数据收集、问卷调查、采访交流等方式,各队队员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相关的调研工作。“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我们一直感叹自己的‘RP(人品)’高。”来自“微·幸福”队的吴惠兰对记者说道,“一路上,有很多善良的村民、热心的村干部帮助着我们,我们的调研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对此始终感恩。”
而在日常生活里,煮饭洗衣样样都要自己动手,“三下乡”队员都不得不要“hold住”。队员们告诉记者,虽然生活条件有限,队友间的团结与互助却让自己锻炼不少。不少队伍所在地地处偏僻,为了保护女生安全,不少队伍的男生们自告奋勇每天晚上守在女生宿舍前“值夜班”。来自“微·幸福”队的黄仕敏7天只睡了20个小时,被队员们称为“值班的‘纯爷们儿’”。买菜煮饭原来不是女生的强项,男队员们也很上手,“会买菜煮饭的男生很帅有木有!”“希航队”的微博亮出这么一句,立即得到了各队队友的回应。

下厨(摄影 成诚)
“我们遇上了隐翅虫!”高琪颦告诉记者,在黄竹小学的支教人员大部分都被这种曾被广州人一度惧怕的隐翅虫咬伤,隐翅虫咬人带毒,伤口轻者瘙痒难耐,重则涨脓溃烂,“我们有两个队员因严重过敏不得不提前离队就医。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被虫咬过的伤口,却没有一个人喊离队回家,我们坚持下来了。”相互分享药物涂抹药膏,一起加油打气,共同挽手抵抗恶劣环境,“队员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体谅让我感动。我们不是娇生惯养的大学生,我们是南国商学院的‘三下乡’队伍!”
归来:“回忆太多,你让我怎么舍得?”
“短短七天,我们就像已一起生活了七年!怎么舍得离开你们!”“希航队”在微博发表的这一感言引来了无数“三下乡”队友们的回复与转发。这些来自不同系别、班级的队员为了同一个目标,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家庭,在“三下乡”的路途中收获着一份份感动,一份份成熟。

离别的眼泪(摄影 吴良芊)
队员们告诉记者,最后一天与学生们的离别在他们脑海里仍记忆犹新。“我们最后的一节课是演讲‘我的梦想’。当大部分的孩子说‘我的梦想是希望老师不要走,留下来’时,我的眼眶就忍不住泛红了。”来自“微·幸福”对的彭爱聪对记者说道。“我们说好离别时不哭。有个平日里挺腼腆的学生走过来,拉了拉我的手,昂起头对我说,‘老师,我们全校180多名学生一起出去工作赚钱,换一张你们回广宁中学的车票,好不好?’我的眼眶再也藏不住眼泪了。”来自经济金融1队的范泽槟说起当时的情形,声音中还带着点鼻音。几天的师生情谊,在每位“三下乡”队员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各种美好,我们不会忘记(摄影 吴良芊)
“三下乡,各种回忆:买菜做饭,洗碗泡脚,上课备课,运动会,玉米羹,被蚊子叮,没水了,值夜班,切西瓜,村委会,下田调研,抓鱼,唱歌扑克牌,犀利哥……各种美好,我一定不会忘记!” “微·幸福”队在微博上发布的几个关键词就像张撒开的渔网,一聚拢就拉出了队员们的心底美好回忆。“舍不得孩子们,更舍不得你们!” “微·幸福”队的陈汝佳充满感激对记者说道,“那些一起走过的‘三下乡’日子里,我认识了一大班朋友,因为有你们,一起度过的显得分外精彩,谢谢你们!”(记者 吴良芊)
时间:Jul 28, 2012 9:43: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