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南国•国际交流】英国教授走进南国课堂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1-02浏览次数:1398

【编者按】 11月29日-12月8日,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市西英格兰大学的资深教授Peter Nicholls来到学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短期交流。在本次交流之行中,Peter以系列讲座的形式面向国际创新班与由各系选拔出来的学生组成的选拔班教授了《组织分析学概论》、《就“成为专业人士”的辩论》等课程,并在课程中通过讨论、调查项目竞赛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西英格兰大学的教学特色,亲身感受英国课堂的教学模式。
 
此外,Peter还以学术讲座和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与学院的双语教师进行了交流。Peter的此次短期交流是我院国际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我院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也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次不出国门也能感受国外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机会。
 
 
“立体化”英式教学初体验
 
英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并且重视实践。在《全球化的影响》课堂上,Peter将全班分为3组,要求每组在10分钟时间内针对一种理论的正确性与实用性进行讨论与分析。在《组织分析学概论》的课堂上,Peter借用有趣的图画和形象的肢体语言,对高深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从各种角度剖析一种理论的构成和影响。
 


Peter的课堂
 
Peter说:“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怎样对一个课题展开思考以及为何要这样思考。”Peter认为对问题的思考有3个步骤:首先,预想;其次,找到解释问题最实用最高效的理论,同时建立解决问题的自信;最后,将自己的思想综合分析,撰写报告。“没有‘最佳的解决办法’,只有‘最适合的解决途径’”,Peter这样说。
 
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将英式学习模式应用到实践中,Peter以“全球化”为探讨题目开展了针对创新班与选拔班的调查项目竞赛。竞赛第一名的奖品是西英格兰大学提供的1000英镑留学奖学金和免费的4周语言课程。参加本次竞赛的小组人数在3-5人,每个小组要以自己的家庭或身边商业组织的变化为例,针对“全球化”进行解释与分析。在竞赛开展当天,各小组都配合精心准备的PPT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改编英文歌曲并添加具有“全球化影响”元素的歌词、搜罗父辈的古董级物品带到现场进行展示、针对星巴克与麦当劳等商业组织调查分析……具有创新意识与高度逻辑性头脑的出色结果令Peter感到惊喜。
 


Peter与学生交流
 
Peter始终强调课堂上表达”、“思考”与“讨论”的重要性。因此,除了较为枯燥的课程教学与较高难度的项目调查,在日常的课堂中,Peter也会经常开展小组讨论,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例如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了解大学生眼中的中国与英国、与学生们讨论自己的经历与英国的酒文化等。
 
Peter:“做热爱之事,敢于挑战”
 
一开始接触Peter的课堂,学生们显现出了少许胆怯与不适应。但他们在与Peter的交流以及对课堂的适应中不断调节心态和节奏,使得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2009级英语系学生钟嘉炜与几位好朋友共同经过选拔进入了Peter的课堂,得到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他说,自己享受于这种形式活泼的课堂,并且在慢慢适应中寻找更多与同学和老师互动交流的机会。
 
英国课堂模式是Peter本次交流的核心所在。“这种课堂模式会更加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他习惯并且热衷于这种自由的、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与开放,在课堂中,Peter与学生们分享了许多自己的个人经历与对各种事物的见解,敞开心扉与学生们进行交流。
 
Peter热爱教学,常在各国游走,他认为这都是令人兴奋并且有趣的事情。他建议同学们要找到兴趣所在,并且坚持下去,就像他热爱教学并且为之努力奋斗一样;要学会挑战自己,大胆尝试不同的东西,敢于冒险,就像他四处游历不同国家以感受不同文化体验一样。他提醒学生们要把握现在,珍惜在南国商学院学习的机会:“这是一所好大学,你们应当不断努力。”
 


欢送会上,学生争相与Peter合影
 
听取了Peter的一番话,来自选拔班的大一新生刘美嘉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由于高考失利,刘美嘉曾感到有些迷茫。“尽管跌倒过,但如今,我知道自己应该开始努力了。”她下定决心要重新振作,像Peter所建议的那样勇于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Peter:“南国令我印象深刻”
 
Peter告诉记者,学院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优秀的学生与敬业的师资队伍都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Peter说,近年来两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目前南国商学院有7位学生在西英格兰大学留学,他希望通过本次短期交流,加快两校在学术上的交流。
 
在本次交流中,我院双语、英语教师也从与Peter的交流中吸取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来自国际经济贸易系的双语教师劳业辉表示,不能生搬硬套地将西方的教学模式引进课堂,但是西方课堂表现出来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值得我们借鉴。
 


Peter与我院教师交流
 
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走进学生的圈子中,使课堂内容与学生们的自身经历与兴趣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对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信,这是Peter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作为教师,Peter的心得是:“学生们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我们要做的不是训练,而是教育。”
 
副院长赖志立说,英国教授走进南国课堂,是学院对国际教育本土化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又好又快地提升学院的办学质量。”(记者 杨雪晴)
 

 

 

时间:Jan 2, 2013 1:40:00 PM   

录入者:魏晖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