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前沿】移动互联网“入侵”课堂的隐忧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4-02浏览次数:1256

 几年前,当手机只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时候,高校的课堂还算是一片宁静之地,可如今,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微信、QQ、网游等大量的社交、娱乐产品也应运而生。移动互联网已悄然“入侵”大学课堂。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入侵”,是堵,是疏,还是放任自流?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做笔记的少了,刷微博的多了
 
  “如今在课堂上做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只有当我主动说起,这个知识点很重要,期末要考时,同学们才会掏出手机,打开照相功能,对着投影仪一阵狂拍,这就算是做了笔记。”
 
  笔者针对四川省10所高校开展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至少有1/3的学生经常在上课时上网。“现在手机的主要功能不再是通话,而是用来刷微博、购物,上课无聊时,就随手打开手机登录一下,刷刷微博,聊聊天,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天用手机上网的频率已经超过了电话和短信。”
 
  与课堂上刷微博的人越来越多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课堂上做笔记的人越来越少了。
 
  “课堂上还需要做笔记吗?你去看看还有几个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完全就是照着课本和电子课件念。”张海华是重庆一所重点大学电气专业的学生,他把自己课堂上上网的原因归结为老师的授课方式太呆板,没有吸引力。
 
  “如今在课堂上做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只有当我主动说起,这个知识点很重要,期末要考时,同学们才会掏出手机,打开照相功能,对着投影仪一阵狂拍,这就算是做了笔记。”四川某高校的一位教师说。
 
  “与老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课堂相比,我更喜欢沉浸在互联网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当笔者问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开小差”时,绝大多数学生如是说。
 
重视“到课率”更要重视“抬头率”
 
  要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就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教师就要花更多的精力,真正重视教学,只有让课堂生动起来,学生才会抬头。
 
  如今的大学课堂上,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渐行渐远,手机刷屏的声音却越发清脆起来,教室里经常只有老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
 
  课堂上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热潮,让不少大学老师感到十分尴尬。某高校一位老师很无奈地说:“现在的学生上课都不在状态,当我讲到重要内容时,下面的学生却都低着头。特别是一些理论课,一个班除了个别学生会听并做笔记,其余的都不怎么听。”
 
  作为交换生,郑晓珍到美国的大学交流学习了半年。在美国的学习中,教师的授课方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国的课堂上,师生互动很多,老师是不可能让你有做其他事情的机会的。有一个老师更有意思,无课件无教材全口述加手绘投影教学,考试无笔试全口试,就是要让你专心听讲,你连走神的机会都没有。”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丢下网络,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国家级教学名师刘三阳认为,要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就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教师就要花更多的精力,真正重视教学,只有让课堂生动起来,学生才会抬头。
 
  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王杨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教师,她之所以受学生喜爱,是因为她有一套独特的授课方式。每年开学选课的时候,因为选她的学生太多了,最后往往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才能决定是谁选中了课。
 
  笔者在王杨的课堂上“潜伏”了几天,发现在王杨的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生玩手机。王杨上课从不点名,也不用担心课堂纪律,因为在她的课堂上充满了乐趣。“我刚走上讲台那会儿,课堂上也有不少同学喜欢玩手机。”王杨说有一次发现有个同学在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这给了她极大的启发:要是能把游戏开发编入计算机编程的教学中,肯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王杨就开始教学生用编程知识编写简单的游戏程序,诸如“愤怒的小鸟”、“超级玛丽”等,结果学生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有些老师上课用点名记考勤的办法把他们‘请’到教室,可是他们还是低着头做与课堂不相干的事。因此,除关心‘到课率’外,我更关心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王杨说。
 
  “教学是个良心活。作为高校教师,只要真正地把课讲好了,讲台下是不可能没有学生听讲的。”四川省级教学名师、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王玲说。
 
让学生从心理上屏蔽移动互联网
 
  手机的使用频率和方式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仅靠学生自律、单个任课教师的管控是不够的,有必要进行有策略的引导。
 
  今年开学,山东大学94名学生面临退学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在退学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因为上课沉迷于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直至退学。“该上的课还是要上的,但是听得没味儿,课堂上无聊了就玩手机,心思早跑远了。”被退学的学生马小雨(化名)说。
 
  大学的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正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如何让学生离开移动互联网的花花世界,回到课堂上,提高课堂的抬头率,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采访中,很多老师认为,不能把学生埋头玩手机的全部责任推到学生的身上,也不能全部强加给移动运营商。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课堂上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多数老师表现得很宽容,很少有老师当场制止,更少有高校明令禁止使用手机上网。
 
  西南石油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彭永清也是一名大学生的家长。“在大学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少用手机,目前基本停留在老师的课堂管理层面,即口头要求学生上课时不能使用手机,除此尚没有其他强制性的举措。”彭永清说。
 
  其实,早在2006年,中央财经大学就曾尝试在学校教学区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结果遭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反对,迫于压力,最后不了了之。而与中央财经大学一样,想采取这种在教室安装屏蔽器的高校也有不少,但因为来自各方的阻力,最终的结局也都是不了了之。据一位从事无线电管理的工作人员表示,要在公共建筑场所安装手机信号等电子屏蔽器,必须先向有关部门报备,经审批后,才可使用符合要求的屏蔽仪器。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认为,大学课堂靠点名不能解决学生不听课的问题,断网也不能解决学生不听课的问题,除非放干扰器,才能解决学生玩手机的问题,可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讲课如何能够吸引学生。
 
  “有WLAN、WiFi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利用。”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兰利琼表示,对于移动互联网给大学课堂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可以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考核、创造良好氛围、加强学风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大学课堂的质量,从而降低移动互联网对课堂的冲击。
 
  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的俞立中表示,在新的时代,当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也需要改革。“奉劝低头族的同学,时间是自己的,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很多,为什么不自己努力呢?”俞立中在微博中写道。
 
  教育部“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研究”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认为,手机的使用频率和方式,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仅靠学生自律、单个任课教师的管控是不够的,有必要进行有策略的引导。比如根据不同的学段和专业,将包括手机使用在内的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常规课程,开设公共必修课,通过课堂主渠道加以呈现,教育大学生增强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合理使用移动互联网,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把移动互联网屏蔽掉。(来源:《中国教育报》 有删减)
 
时间:Apr 2, 2013 3:09: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