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大英系:改变评估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4-23浏览次数:1479

  大学英语系于2010-2011学年开始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比例,实施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同时,大学英语系正在试点“任务型”教学法,旨在改变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系主任章恒珍告诉记者,语言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灌输进脑子里的信息,而是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建构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自如输出语言的过程。学生是积极主动的行动者和任务执行者,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则设计任务、布置任务、监督任务完成的过程和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发挥着组织和指导的作用。
 

大学英语课堂
 
  通过评估各种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文系2012级邓同学说,在老师布置的小组合作学习、各种形式的阶段性小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两种评估方式有机结合
 
  在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改革中,课程总评由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两部分分数组成,两者各占课程总评的50%。
 
  形成性评估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具体体现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完成课堂任务的积极程度)、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小测、个人作业完成情况、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等。评估结果多用等级加评语的形式来表述。形成性评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它强调学生的自我与相互评估,让学生在自我评估中不断反思,并取得进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
 


师生互动
 
  在形成性评估中,学生需在平时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并完成教师安排的课上和课后的各项任务。学生完成的每一项任务均占有一定的分值并被算进其形成性评估的分数中。学生在完成某次任务后所得的分数体现了学生英语技能进步的程度,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所得到的评语是其学习改进的方向。章恒珍说,英语学习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而形成性评估督促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加强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并使其更为注重对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管理系2011级的李同学说,当看到老师对他们的作业和每次小测后附上的评语时,他们都很开心,“老师既肯定了我们优点,也帮我们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引我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大学英语课程的终结性评估则是每学期期末的考试。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而设置的大学英语书面测试,重点考查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对英语该级别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写技能的提高。经济系2012级的张同学对这样的期末考核形式表示赞赏,他说:“有时候期末除了没有听力,其他题型都跟四级一样,这样一来,我们对大学英语四级的题型和难度能有更清楚的了解,以后考级的时候也会更适应一些。”
 
改革效果显著
 
  在实施过程中,2010级学生较为明显地改善了英语学习的态度、方式和方法。在学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2010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了83.94%,较2009级学生高出了5.38个百分点。“大学英语课上,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合作,老师每一次给的任务都很有趣,每单元的小测也形式多样,每学期的期末考试题型跟大学英语四、六级差不多,所以我们考级时也很适应,我一次性就通过了大英四级和六级。”中文系2010级的陈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需要有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支持和配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大学英语学习模式和评估方式,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正确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大学英语学习。(吴宇媚 林丹)
 
时间:Apr 23, 2013 3:09: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