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赴欧参加“中欧大学生管理创新项目”学生谈收获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6-28浏览次数:1384

  今年5月,我校10名学生前往立陶宛维尔纽斯法商大学,与来自于其它11个国家的70名大学生一同参加“中欧大学生管理创新项目”,经历了一次别样的国际学习交流课程。

 

特色分组,学会学习

 

  参加项目的学生被分成15个小组,每一组都会由至少一名中国学生以及来自立陶宛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组成,学生也来自不同专业。在为期2周的活动中,15个小组围绕“服务创新设计”这一主题开展管理创新项目。

 

  我校学子也分别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各个特色小组,再进行团队合作。英语系的李丹说:“我们的小组经过10分钟熟悉现场情况后,便着手做起了第一个任务,用木棒、绳子和一次性杯制做一个‘水塔’。‘水塔’完成后,老师又让我们用‘金钱买卖’的方式换取纸、胶布、球、面条等材料制做高塔。经过一番交流讨论,大家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

 



团队合作

 

  在小组合作中,我校学生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就各组的项目进行了讨论交流,吸取各方所长,发挥各人优势。英语系的陈宏玲说,在每天的小组学习交流中,她体会到了外国学生思考问题时开阔的眼界、较强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让她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其他队友观点和意见的尊重及对团队精神的统一性、积极性的重视,使整个团队学习的氛围轻松活跃,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友谊。

 

  管理系的邱赞豪则表示,他在这项目中了解了有关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此外,对比中欧学习方式后,他发现,国内课程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书本案例的分析,而国外则更注重实践操作。

 

体验风情,开阔眼界

 

  “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是到处绿油油,生机勃勃,连住宅区都像是建在森林里一样,每次出门都让我感受到这个国度清新的空气和充沛的活力。我们体会到了欧洲建筑之美,城堡和教堂的壮观,夜景城市的浪漫,无不让人享受着美和轻松。”陈宏玲如是说。

 

  在2周的交流学习过程中,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各国学子还参观了立陶宛的著名景点和博物馆。他们一边参观,一边听着当地学生介绍景观、外国学生分享学习生活经历。

 


我校学生在立陶宛

 

  立陶宛人的热情也深深感染着我校学生,不管是初次见面时的拥抱还是暂住时的热情招待都让他们印象深刻。管理系的倪梓超说:“立陶宛人的热情随处可见,走在维尔纽斯街头,路人会上前打招呼,大喊‘Welcome to Lithuania’(欢迎来到立陶宛),他们甚至会亲自带问路者到目的地。”

 

  此外,我校10名学生中的6人组成了一个特别小组“巴黎六人组”,他们6人自行组织手持地图前往巴黎,尽情感受这个浪漫之都。英语系的刘韵仪说,他们凭着一份无畏和热情前往巴黎,“六人组的友谊是我本次游学珍贵的收获之一。”

 

收获跨国友谊

 

  在为期2周的交流学习里,他们在当地学生的家里寄宿。在寄宿日子里,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当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陈宏玲在Joana同学的家里寄宿。Joana带陈宏玲参加朋友家的Party,让陈宏玲体验当地传统生日派对的热闹和乐趣。为了让陈宏玲吃到别具特色的立陶宛烤鸡,Joana还带她坐火车到另一个城市。陈宏玲说:“这些中外文化的差异让我的旅程多了几分乐趣,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特别感受。”李丹则与寄宿家庭的家人一起去远足,他们一路上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我校学生与各国学生在一起

 

  在立陶宛的最后一天,学校举行了告别晚会,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师和学生在民间乐队弹奏的当地乐曲中,围成一个圈,跳起了舞。李丹说:“每个人都是当晚告别晚会的主角,每个人都以舞蹈、乐曲的方式向立陶宛的学生们告别。乐曲停止、舞蹈结束,整个行程也在掌声中结束了。我们与立陶宛学生含着泪水相拥告别。2周的活动让我们收获了一份不可忘却的跨国友谊。” (记者 刘丹苇)

 

 

时间:Jun 28, 2013 3:03: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