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南商·国际交流】南商教师的土耳其文化之旅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24浏览次数:2761

  “像一匹烈马,从亚洲狂奔而来,一头撞进欧洲大陆。”土耳其诗人曾经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及其国土形状,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土耳其像一个戴着神秘面纱的少女,既有着东方的典雅含蓄,又不失西方的浪漫多情。
  
  9月29日,英语语言文化系主任助理胡红玲老师及国际工商管理系两名学生邓沛翔和罗飞燕赴土耳其马尼萨市杰拉鲁·巴亚尔大学(Celal Bayar University),参加了拉那交换项目(Mevlana Exchange Programme)。胡红玲老师在该校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土耳其传播中国文化

 

  杰拉鲁·巴亚尔大学是一所学术型大学,有5个分学院、4个专科学院、16所职业学校、3间研究所、10个学术研究应用中心和1所医院。作为首批参加拉那交换项目的中国师生,杰拉鲁·巴亚尔大学校长亲切接见了我校师生3人。
   


杰拉鲁·巴亚尔大学校长(右三)亲切接见我校师生


  在两周的时间里,胡红玲分别在该校的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Ahmetli职业学院和Salihli职业学院开设了6场讲座,内容涵盖中国法律体系、中国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服装和中国书法等5个主题。
   
  “土耳其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服饰和饮食习惯有着浓厚的兴趣。”回忆起在土耳其讲学的经历,胡红玲笑着说:“学生们很有意思,不停地问我为什么没有穿旗袍来土耳其?为什么不穿古代的服装?”在讲座中,有学生根据中国古代服装的图片,现场动手用纸剪裁了一套中国服装,漂亮逼真。
 



教授土耳其学生现场用纸剪裁中国服装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讲座上,土耳其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国的筷子也很感兴趣。胡红玲当场进行了示范,教学生们如何使用中国的筷子,学生们也学得很起劲。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听说大学里来了个中国老师,部分没有安排参加讲座的班级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向往,临时邀请胡红玲去他们班级进行演讲。回忆起那一群热情的学生,她笑着说:“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看得出来他们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



与班级学生合影

      
亲身体验土耳其文化

 

  据胡红玲介绍,土耳其是穆斯林国家,信仰伊斯兰教,随处可见的清真寺是土耳其最大的特色,人们每日会进行5次祷告。“大约凌晨5:00左右就可以听到清真寺传来的祷告声。尽管声音很大,传遍了大街小巷,但出于对宗教信仰的尊重,丝毫不觉得吵闹。”能够亲身感受土耳其的宗教文化,胡红玲觉得收获很大。
 



在奥斯曼帝国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清真寺旁合影

  
  土耳其人相见时多半会行贴面礼,左右各一下,并拍背拥抱,以示亲密。由于政府放宽对戴头巾的限制,土耳其的女性多半已不戴头巾,但少数戴头巾的爱美女士,她们会非常注重头巾与身上其他饰品颜色的协调搭配,靓丽的头巾成为了土耳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土耳其人的日常饮食以面包、煎饼、牛肉为主,蔬菜多半凉拌生吃,柠檬几乎是餐桌上必备的水果,橄榄油是常用的食用油。据胡红玲介绍,说到土耳其的咖啡,也是独具特色的。土耳其的咖啡看上去非常浓黑以为很苦,但其实饮用后让人回味无穷。胡红玲说,土耳其人喜欢在喝完咖啡后将咖啡杯子倒置在碟子上,等待杯底的温度冷却,再小心将杯子打开,然后通过观察杯子上的图案进行fortune-telling(占卜)。这一“咖啡占卜”的举动更让她觉得土耳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
   
收获跨国珍贵友谊
 
  经过两个星期的相互了解,胡红玲和杰拉鲁·巴亚尔大学的老师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闲暇之余,他们会一起打乒乓球切磋球艺。
  



受邀到土耳其老师家中做客

 
  有一天,胡红玲应邀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他们的家中干净整洁,铺满了地毯,让人不忍心踩上去。他们很热情好客,为我准备了精美的甜品和香浓的土耳其红茶,还向我介绍了土耳其的婚俗文化,包括如何求婚、如何举办婚礼、如何置备新房等。”胡红玲笑着说,“在土耳其,你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土耳其人的热情。” (文/刘阳  图/胡红玲  尹向红)
   
相关链接:

 

  拉那交换项目是由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员会设立的一个高校师生交流项目,受到土耳其政府的资助。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免收学费,并以奖学金形式资助其食宿费。我校与杰拉鲁·巴亚尔大学(Celal Bayar University)签订了为期4年的交换项目合作协议。双方互派教师讲学,互派学生交换学习。
 

 

 

时间:Oct 24, 2013 2:39: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