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关于“帮不帮”这个问题常被人们推上风口浪尖,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更是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是如何看待“学雷锋,做好事”?他们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当好人、做好事的优秀品质?3月5日,适逢第51个“学雷锋日”,本网记者与你一探究竟。
志愿哥志愿姐齐接力 共同释放正能量
总有一群人留下汗水,留下爱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人好事,不求回报,默默付出,我们不能够一一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更愿意用一个名词称呼他们——大学生志愿者,一群充满正能量的“志愿哥”、“志愿姐”。
迎新志愿者帮助新生(资料图片)
在校内,在迎新日、招聘会、毕业生典礼等学校重大活动中,总有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一句句耐心的回答,成为了他们最统一的标识。在校外,阿福义工站义教护苗活动、“手拉手”小学第二课堂教学服务、寿星大厦老人院慰问义演、“志愿在康园”助残扶残项目、白云区太和文化广场志愿驿站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们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活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
“三下乡”活动(资料图片)
2011级新闻采编班的黄文静说,通过参加“三下乡”活动,自己给农村的孩子们带去了榜样的力量和对未来的憧憬,自己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除了参加“三下乡”活动外,黄文静闲时还会去义工站辅导残障人士的孩子的学习以及参加探访老人院活动、关爱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等活动。
2011级新闻采编班的吴廷香则是通过参加南方都市报责任公益盛典的志愿活动,从社会上的“大人物”的平凡事迹中感受他们的魅力所在。吴廷香说,“每个参与志愿活动的人都要有一颗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心,这场公益盛典从千里迢迢聚集的人不仅仅是为了领奖,更多的是公益心得的交流。”活动让她学会换位思考、知足常乐,不抱怨生活,也让她明白到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真正地认识世界。
“好人精神”薪火传 “活雷锋”在身边
做好人好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一个善意的举动,也足以温暖人心。
据记者在校内发起的一项“大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调查问卷”中显示,80%的学生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有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的习惯。2013级的朱同学说,让座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何乐而不为,给有需要的人让座能够给别人带来帮助,也能够收获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2010级信科系李同学曾多次在校内捡到失物,如手机、钥匙、U盘、饭卡等等。他说,自己也曾因为粗心而丢失了钥匙,所以每当捡到失物时,自己都会换位思考,很能理解失主的着急心情。他会通过查看失物是否具有失主信息,想方设法地联系失主,或者交到宿管或课室管理处。
参加献血活动
回想起第一次献血,2011级商业银行3班的陈汝佳说,医生都建议第一次献血的人只献200毫升,但是她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不错,当时就献了300毫升。她说:“我觉得这些血量对自己来说,可能只占很少一部分,但是对于一些有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却是‘救命之血’。”她说,献血活动让她了解到医疗用血方面的知识,她以后也将会继续参加献血活动,并且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我们和你在一起”(资料图片)
在校运会上,有一群人不是运动员,但是却围着运动场“满场跑”。看到有学生在运动过后身体不适,就会主动上前搀扶,陪伴左右。大三的林同学表示,自己在参加完800米的比赛后,由于体力不支,摔倒在地。后来有几位“无名英雄”合力将她送到校医室。她说:“当我身体恢复过来后,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声‘谢谢’,那些同学已经离开了。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带着爱心出发 让“学雷锋”常态化
黄文静说,“志愿服务能够让我得到一种心灵上的享受。无论何时何地,雷锋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弘扬。只要我们拿出一颗爱心出来,社会就会少一份冷漠。”
2012级德语专业的周悦在课余时间也去周边的小学参加义教活动。她说,在义教的时候,自己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她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发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做好事、做好人,让社会多一份温暖。
思政部黄启乐教授表示,对于有组织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和自发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本质上都是行善、学习“雷锋精神”的一种表现,对于发挥社会正能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每个人能够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让爱心流露在言语之间,将涓涓细水汇聚成大江大海,才能将“学雷锋”变成常态化,形成社会的主流,使“雷锋精神”得以延续下去。 (记者 江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