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高等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以其温文尔雅的独特魅力感染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他,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学术涵养,以前瞻性的教育眼光和开阔前沿的国际视野对当代教育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曾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等奖项。他,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唐晓敏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不同城市之间穿梭漂泊带给了他不同的生活体验。大学本科时,唐晓敏离开家乡,只身赴吉林长春求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北京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参加工作以后,他又辗转到重庆、日本京都等地生活。这些经历,让他的视野变得更为宽广。
作为北京第二外语学院的互派教师,他曾经被派到京都外国语大学教授汉语。留日期间,日本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地触动了他。他说,日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国家,非常珍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讲究本民族与国际之间的相互交流。日本在对待“国际化”一词的态度,并非盲目地弃本逐外,而是带着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去谈国际化、现代化。
唐晓敏(右)和法国汉学家白乐桑
对于当代学者怎么样才能够成为文学大师这一问题上,唐晓敏感慨万千,他表示:“当今文学领域没有出现文学大师,社会上出现的也只是某一领域的精英,不是通才,所以谈不上大师。”唐晓敏坦言:“大师必须对本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了解,除此之外,还需要熟悉和了解国外的优秀文化。”
精心备课,乐在其中
每一节精彩的课背后,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准备一门课程,唐晓敏都会通过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对课程进行广泛的材料积累,在认真阅读教材,掌握主流观点的同时,多方位了解不同的看法。他表示,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即留心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有用材料,掌握一定的素材后,在备课时便能从自己的记忆中“信手拈来”。
唐晓敏为同学们授课
唐晓敏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像是一篇文章,有其合适的结构,在开头、展开、高潮、结尾等环节都有好的安排。讲课中间,哪里讲解主要观点,哪里讲述例子,甚至哪里安排一点儿“花絮”,调节气氛,都要事先有所准备。唐晓敏说,文学课程的教学,还需要教师有朗诵与背诵的能力。精彩的文学作品,仅仅让学生看是不够的,作品的文字需要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学生学习文学时,需要有一定的朗读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为此多做准备,学习朗读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朗读训练,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
谈及教学的趣闻时,还有两件有关他认真备课闹出的“笑话”。有一次,唐晓敏的一个同事让他去打鞋油,唐晓敏便把打来的鞋油放在洗手间的洗脸盘旁边。第二天早上起床洗漱,唐晓敏因为还没从备课状态中抽离出来,竟误把鞋油当作牙膏来用。另外一件趣事是,一天清晨,唐晓敏在冲奶粉时,发现杯子里冒起了许多泡沫,才知道把洗衣粉给倒进去了。说到这里,唐晓敏笑着说:“要知道,备课时的‘迷糊状态’换来了上课时的清醒。”
平易近人,心系学子
“脸上洋溢着笑容”、“平易近人”、“慈祥”是师生对他的评价。一位学生曾在她的作业中对唐晓敏的讲课做这样的描述:“坐在课堂里,老师温声细语,仿佛织就了一张细细密密的网,从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将那些被流水冲刷只余细小纹路的石子打捞起,轻轻抚过,那些纹路间便瞬间迸发出温润的光芒,不刺目,却让人回味无穷。”而唐晓敏把这一切都归为专业的缘故,平时,唐晓敏喜欢读儒家经典和庄子作品。他说:“孔子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经典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个人的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课后与学生交流
唐晓敏对同学该如何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注意将课堂上的听讲与原著的阅读结合起来。关于阅读,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在一个学期里要有选择地读3到5本书,4年里面最少要读20到30本书。唐晓敏认为,写作是中文学生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中文系的学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寄语中文系的学子两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他看来,一个人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有千里之志,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唐晓敏心系教育的执着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诚,让他收获了累累硕果。然而,对于自己一路获得的辉煌成就,唐晓敏说:“这些成绩增强了自己的自信,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鼓励和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但是,这又无形中增加了一些负担,自己以后做事必须对得起所取得的成绩,对得起领导和学术界对自己的肯定。” (中文系 高彩云 何慧聪 韦堂)
附个人简介:
唐晓敏,男,汉族。1952年生,黑龙江省绥化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起)。曾任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院长,现为南国商学院中文系教授和专业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文艺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精神创伤与艺术创作》、《中唐文学思想研究》、《隋唐五代文论释林》。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奖励主要有: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北京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