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东部,有一个宛如童话世界的国家,那就是被誉为“波罗的海明珠”的爱沙尼亚,她的首都塔林(Tallinn)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2013年9月,我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蒲萍老师代表学校赴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参加欧盟玛丽·居里国际科研人员交流计划(Marie Curie IRSES )项目活动(以下简称项目),围绕项目主题“想象中的发展:从跨学科视角深入分析后社会主义世界的发展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为期4个月的科研学术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项目课题
“刚拿到这个研究课题时,我还是有不少压力的,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教师,平时很少接触社科类的课题研究。”因为国内有关“后社会主义”的资料文献有限,这给她前期的准备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难。当她到达塔林大学之后才知道,整个团队并不是同时同地进行研究,只会在进行学术专题会议时才会见面,这种特殊性又为蒲萍的研究增添了难度。然而蒲萍内心那股不畏难的勇气,让她选择了接受挑战。蒲萍开始了项目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她逐渐对“后社会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蒲萍说:“现在全球真正意义上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只有5个国家,而我国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这一课题十分具有研究的价值。”
由于该课题是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所以不同国家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作为一名“80后”,蒲萍选择了“高教改革”这一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蒲萍表示她对高教改革印象深刻,90年代末“毕业生派遣报到证”被废除,这一举措开启了“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毕业就等于失业,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等现象开始浮现。近几年来,国家教育政策虽有调整,但此类现象引起的矛盾仍不断加剧,而蒲萍听说部分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发现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都让她对高教改革有了更多的思考。

蒲萍老师在国外
在探索中思考与感悟
在研究过程中,蒲萍接触了一些当地的学生,其中一名来自塔尔图大学的女学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名学生是爱沙尼亚某报社的实习记者,而她来到塔林不仅是为了采访,更是为其毕业论文做准备,她的论文主要是了解在其他国家的爱沙尼亚团体中的女性角色的特殊性,她为此需要到其他国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与当地的爱沙尼亚团体进行交流,收集到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完成论文。蒲萍坦言他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她认为,反观我国,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模式还不够成熟,而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意识整体不高,由此可见,高教改革面临着不少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项目将持续4年的时间,蒲萍也考虑对“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近年来媒体热议的“汉语热”,让许多人对孔子学院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她认为部分“孔子学院”在国外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并未完全凸显其优势,也未完全发挥其作用。所以,在今后的科研中,她将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孔子学院”推行中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后社会主义”的文化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英文学院 张志卓 张佳璇 董晓萍 刘阳)
时间:Jul 6, 2014 12:21: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