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罗海东)9月25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外语》编辑部主编冉永平,应邀在F101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外语科研中的学科视野”的讲座,常务副校长袁长青,副校长王心洁与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全体教师聆听了讲座。
为什么要搞科研,怎么做
冉永平首先提出科研对于国家、大学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关注国家对于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工程计划,如“211”、“985”计划,同时也要密切留意学科动向,让科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他以国家级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国内的期刊论文及专著成果为例,说明学科发展和创新是大势所趋。除了关注国家级的课题,冉永平还建议教师关注其他大学相关的课题信息,关注学科动态的同时关注成果动态,从中了解最前沿的学术信息。

讲座现场 (戴诗杰 摄)
资源欠缺是借口,挖掘研究是关键
随后,冉永平进一步分析如何做学科研究。他认为,做研究不能盲目,首先要论证研究是否可行,其中参考文献就是有力的支撑。冉永平认为,对前人所作的文献进行研究,是学科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详细的图文分析,他分别从“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下载情况”和“引用次数”三方面介绍了如何充分利用、提取中国知网的研究资源,把握学术趋势,提升学术能力。在他看来,利用充分的资源,可以检验话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即能否“旧题新做”、“新题新做”。他以“文学翻译”为例,他说“文学翻译”是一个老话题,但从下载量的增多可以发现,某篇论文得到大量关注度,老话题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冉永平认为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他介绍了现代高校信息交流的发展动向,如图书资源、电子资源,他认为科研资源欠缺只是借口,关键是研究者要学会去挖掘资源,并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
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创新
创新对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冉永平认为,创新并不一定要像牛顿从苹果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创新。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留下的著作文献对学科研究的创新起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复制性研究”显得越来越普遍。冉永平强调,“复制性研究”并不是全盘照搬和剽窃,而是改变研究的因素。

主讲人冉永平 (戴诗杰 摄)
谈到学术关注的范围,冉永平要求教师关注国内学科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科的国际学术动态,提升对语言的认知。例如:过去大家一直关注英语的英美文化背景差异、发音是否标准,然而现在,更多的观点认为语言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是否达到了交际的效果、是否融合了多元的环境。如韩国学生、印度学生、中国学生,即使用不怎么标准的英语交流,但是他们能让对方理解,就是成功的交际。
专注研究,避免空泛,凝练语言
冉永平强调教师应有专注而稳重的研究方向,学会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和课题的挖掘能力,并指出学科视野下的几种问题判断,即现有学科范围、理论体系等以内和以外的问题;已被研究过但存在缺陷的问题;已被研究过、解决了的问题;热点问题;冷点问题等等。在研究选题的挖掘上,他建议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选课质量评判能力,学会捕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学科的发展趋势。
最后,冉永平结合实例,指出论文写作中如何引出“研究问题”的几种常见方式,即围绕特定语言现象介绍,引出研究问题;围绕定义介绍,引出研究问题;围绕文献综述与梳理,引出研究问题等等。他建议,题目要避免过时、陈旧、大、泛、空洞等缺陷。
时间:Sep 26, 2014 2:23: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