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行走在约什卡尔奥拉小城,饱览俄罗斯风情;他们参观名胜古迹和博物馆,感受浓郁的艺术氛围;他们体验俄罗斯大学生的生活和俄式体育休闲活动……今年适逢中俄建交65周年和“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暑假期间,我校6名学生赴俄罗斯参加了为期10天的“俄语文化夏令营——约什卡尔奥拉之行”项目。俄罗斯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跟随记者的笔触带你了解他们的俄罗斯文化之旅。
俄罗斯街头文化初体验
在俄罗斯,街头艺人随处可见,有人作画、有人弹唱;火车的沿途、轨道旁的围墙上,各色各样天马行空般的涂鸦,强有力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街上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这是俄罗斯带给2012级中文系林姿仪最初的印象。
在林姿仪看来,俄罗斯除了拥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还是一个懂得谦让的国家。林姿仪看到,车辆在接近斑马线时都会自动减速,让行人先过马路,无论是不是红绿灯。甚至在没有设置红绿灯的十字路口的情况下,都没出现交通堵塞,或需要交警协助的现象。

我校参加俄罗斯夏令营的6名同学
2012级经济学院的叶颖说:“莫斯科给人的感觉很休闲,很舒适。”正好在周末,叶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骑自行车、溜冰、玩滑板。许多人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大街上随处都可以看到摆卖的油画,画廊里也挂着许多名家的真迹油画,由此可见俄罗斯人很喜欢油画。除了悠闲的生活氛围,最让叶颖流连忘返的还是俄罗斯的建筑,“俄罗斯很多建筑的风格都比较古典,像童话世界里的古城堡。”
享受全天候的俄语环境
夏令营期间,叶颖说,老师会提前把他们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好,做成一个时间表,让他们清楚每天需要做什么。在课程学习上,同学们需要在10天内完成40学时的俄语课程和20学时的俄罗斯文化国情课程,其中包括《俄语语法》、《俄语视听说》、《俄语写作》等等。

我校学生参观植物研究培育基地
对于初学俄语的林姿仪来说,在俄罗斯结交的几个当地的朋友对她的学习帮助很大,尤其是Ruslan Shabalin和Anna Ivanova2位朋友,通过与他们交流,林姿仪了解了俄语在口语表达中的多样性。此外,因为平时学习更多的是多接触书面语,所以当地的老师会通过有趣的上课形式,如做文字游戏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俄语。在与俄罗斯老师和朋友的交谈中,林姿仪和小伙伴们了解了不同地区的俄语发音的不同习惯,还有俄语一词多义和一些词语用法的细微差异,收获颇丰。

夏令营营员在伏尔加河边合影
2012级管理学院的何静盈说:“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四周都是俄语的世界”。在文化游览期间,他们还去了一个假期休闲娱乐的森林,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湖,可以在湖里划船。划船的时候,老师还设置了有关俄语的比赛让他们分组参加,非常有趣。虽然最后何静盈和小伙伴们输了比赛,但她还是觉得很有意义,因为通过游戏她学习到了更多的俄语词汇。
热情友好的俄罗斯人
在夏令营的学校里,有两位老师全程陪伴他们度过整个夏令营。叶颖很喜欢那2位老师,因为他们能跟学生玩成一片,像朋友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其中玛丽娜老师令叶颖最为感动。
叶颖清晰地记得,在夏令营的某天,雨后气温下降,她只穿了一条长裙外加一件雪纺的外套,当她被风吹得瑟瑟发抖时玛丽娜走过来抱着她,最后还把自己的羊毛衫脱给叶颖穿,而玛丽娜里面也只穿了一件短袖的衣服。“穿着这件羊毛衫,不仅身体暖了,心里也暖暖的,很感动。”
除了夏令营的老师,俄罗斯当地的居民也很热情、友好,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他们大多数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叶颖和夏令营的伙伴们乘搭莫斯科去往约什卡尔奥拉的火车上时,有位当地的老爷爷知道他们是中国人后很激动。尽管知道他们不太懂俄语,老爷爷还是结合他的身体语言滔滔不绝地和他们交谈,而讲的内容的就是毛泽东时期中俄的友好关系。

夏令营营员在马里博物馆许愿石上合影
在约什卡尔奥拉,叶颖他们还认识了几个当地的朋友。因为语言不通,他们用俄语、英语,甚至身体语言进行交流,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但双方还是相处融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感谢当地老师的帮助和照顾,叶颖他们6人还联合了哈尔滨的小伙伴们做了一桌以饺子为主的中国菜,来表达他们的谢意。

用一桌中国菜感谢俄罗斯老师
叶颖说,当地人的热情与友好让自己更加坚定要学好俄语的决心,她期待能够有机会再来俄罗斯,用流利的俄语跟当地人沟通交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林姿仪认为,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就不是书本上简单的词语可以描述出来的,通过参加夏令营,她对俄语更感兴趣了,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加想要学好俄语。 (记者 严嘉瑶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时间:Nov 13, 2014 3:35: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