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实习记者 何应贤 刘翠敏)11月27日下午,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李佳源来我校交流,围绕“中国的国民幸福感和广东的幸福感指数改革成效”这一主题为我校师生主讲了一场讲座。
讲座现场 (陈锴进 摄)
李佳源首先介绍了他为什么研究幸福感。通过扎实的文献回顾,他认为幸福感是一个可以定义和量化测量的概念。他将博士论文的研究问题之一聚焦于收入的增长是否可以提升国民幸福感。这个问题在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为了描述中国国民幸福感的历时趋势,他整合了若干包括幸福感问题的大型数据库,并且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间,经济发展并没有幸福感的提高相伴随。和许多人的假设相反,尽管存在波动,中国的国民幸福感总体上存在下降的趋势,这在经验上支持了伊斯特林悖论的论点,即经济绩效不足以提升社会的幸福感水平。
李佳源接着解释为什么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相应提升。在他的分析模型中,社会比较(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和享乐主义的适应(实际收入与期待收入差距)以及收入以外的其他幸福感决定因素的恶化有关。这些因素包括了,社会资本,工作-生活平衡、社会不平等,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的收入-幸福感悖论。

主讲人李佳源 (陈锴进 摄)
这些研究发现带来深刻的启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不足以提升国民幸福感,主张平衡经济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且将幸福感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性测量的幸福感指数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政策主张。鉴于此,他的博士论文进一步分析,幸福感指数在多大程度上从政策符号转化为行政管理的具体实践。
讲座后的互动环节中,有学生对“研究幸福感的初衷是什么”向李佳源进行了提问。李佳源说,他从硕士毕业后就开始接触“幸福感”一词,他表示,尽管幸福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但是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幸福感不仅仅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一个社会的平均幸福感水平是与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等宏观变量存在紧密关系。2014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刘谩丽同学告诉记者,“我一直都以为幸福只是个人的感受,听完这次讲座后才明白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政策及政治制度是否合理。李佳源博士的研究方法对我以后写论文也有很大帮助,要多方考察,合理运用权威性数据。”
据了解,本场讲座为欧盟玛丽•居里国际科研人员交流计划(以下简称“项目”) 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汇集一批研究人员组成一个研究课题组,针对该主题进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与探讨。我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蒲萍老师也为该项目的成员之一。
时间:Nov 28, 2014 4:14:00 PM
录入者:魏晖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