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学生和“老板”的双重身份,他们奔波在教室与自己的创业天地之间,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自己的创业梦想。他们是谁?他们有什么样的创业故事?请跟随记者的脚步,带你一起去了解他们。
“小木屋”团队:打造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场所
在2013年学校“小木屋”招标的时候,来自2012级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卢梓鸿和他的合伙人参与了竞投,最终以最高票数获得了“小木屋”一年的经营权,他们在2014年暑假正式开始营业。
从竞标开始,卢梓鸿就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暑假期间,“南国小木屋”创业团队一起采购装修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一起置办开店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一起去专业的机构学习如何制作饮品。烈日炎炎,同学们都在家“叹空调”,“小木屋”团队成员却在外奔波,找材料、搞装修,忙得满头大汗顾不得擦。直到开学前两天,才正式完成开店的准备工作,赶在开学前对外营业。
刚开始创业是艰难的,吸引更多的顾客,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顾客喜欢来,我们这里才会有人气。”卢梓鸿认为,做生意首先要为顾客提供便利。因此,他开拓了早餐业务。每天清晨,团队成员都要开车到人和镇批发新鲜面包。“晚上营业到22:30,收拾好回到宿舍已经超过23:00,睡眠严重不足。尤其是冬天,每天早起都是一场剧烈的‘自我斗争’。”通过便民早餐服务,小木屋积累了大量的顾客资源。

团队的成员为顾客调配饮料 (林楠 摄)
创业过程中,有乐趣却也免不了有苦涩,在经营的过程中合伙人的意见难免会有冲突。每当这时,他们就会坐下来商量如何取得最好的方案。“作为一个团队,首先应该要团结,集思广益才能取得共赢。”这是小木屋经营带给卢梓鸿的收获。
上学期,“小木屋”团队参加了广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展,通过走出去与别的高校创业者交流,他们从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回来后,他们加大了宣传的力度,推出更多创新的活动,承接各种文化展示活动,小木屋也逐渐被打造成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场所,深受师生欢迎。
“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万元左右。”卢梓鸿表示,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生意,能达到这种营业额还算不错。问及毕业后的打算,卢梓鸿表示,他会选择继续创业:“有了小木屋经营的经验,我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得更远,取得成功。”
葛大正:用寿司理念冲破快餐锁链
“我是一个很喜欢吃寿司的人,身边也有很多人爱吃寿司,可学校后门基本都是快餐店。”这是2014级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葛大正开寿司店的初衷。
“当我把创业的想法告诉父母的时候,刚开始他们并不同意。” 葛大正说,父母认为学生的主业应该是学习,因为他是“2+2”中外学分互认项目班的学生,学业十分繁重,创业可能会对他将来申请国外大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得到父母的支持,葛大正将学校“布丁店”学生店长王创扬的创业故事告诉了父母,父母终于松口,为他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有了创业基金,葛大正从去年11月份开始着手准备。为了将成本控制到最低,葛大正采用的是合租的形式去开店,即在他人店铺的旁边租下一小块地方营业。“作为一个创业新手,我不敢贸然承包一个店面。因为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我只能尽可能地控制成本减轻负担。”葛大正介绍说。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葛大正利用微信和口口相传的方法,通过新媒体技术和朋友间的消息传递来提高店铺的知名度,通过口碑建立起寿司店的名气。

工作中的葛大正(陈迟 摄)
创业之路并不好走,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后期的运营策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是大一学生的葛大正,为了兼顾繁重的学业,客流少时他会在店里学习。他认为,做生意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葛大正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寿司店可以正常地运营,他会继续办下去,为自己积累财富和经验。
“四季邂逅”团队:大学生商人重要的是经历
因为缘分而邂逅,因为怀着同样的梦想而启程,校外的“四季邂逅”餐饮店是他们两个月以来的创业成果。他们分别是来自2013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庄重、梁瀛文和2013级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的陈一敏。
“邂逅”的开始是3个人一同到“四季邂逅”店复习,正巧看到了店铺的转让广告。经过和家人商量,3人决定盘下这一家店自己创业。为了把店铺开好,他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不仅虚心向前任店长学习店内餐饮的做法,还利用寒假的时间到餐饮店打工“取经”。

“四季邂逅”团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聘请厨师、服务员,推出特色的餐饮主题,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意外地发现,专业学习中有关管理学、餐饮业的知识,都在创业过程中一一实践了。“感觉容易,实践很难”是他们对创业一路坎坷的概括。
挑剔的客人、周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间的支配和繁琐的工作是这个团队作为新手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科学引导大学生创业
党委书记黎冬表示,对于大学生经商应科学引导。学生经商原因多种多样,如个人兴趣、家庭条件、社会实践以及就业压力等等,都可能促使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他指出,创业的学生要找准自己经商的出发点,同时要处理好学业与经商之间的关系。黎冬强调,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经商只是拓展发展空间、积累社会经验的一种方式。
招生就业办科长郑芝鸿老师说,在南商有创业梦想的学生人数不计其数,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学生还是少数。他建议有创业梦想的同学应该多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如潮墟、模拟商品交易会等锻炼自己,查找不足,慢慢去完善自己,为创业打下基础。 (记者 陈文婷 陈晓莹 伍芷琳)
时间:Mar 27, 2015 4:40: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