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社会】网络低俗语排行揭晓 慎用网络流行语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4浏览次数:1306

 

6月2日,由国家互联网办公室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召开。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在会上发布了关于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全年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玛”位居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第一位,装逼、滚粗、你妹、草泥马、我靠等榜上有名。
 
 
  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4大途径
 
  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4大途径。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例如“草泥马”、“尼玛”等词语同音利用;二是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比如“碧池”、“逼格”、“滚粗”;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如“屌丝”、“土肥圆”、“矮矬穷”、“绿茶婊”等。
  报告称,根据网民检索情况分析,网络低俗用词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尼玛”“你妹”“蛋疼”“绿茶婊”“碧池”“小婊砸”有明显的网民搜索相关,网络语言低俗恶俗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现象主要分为三类
 
  互联网带来了话语权平等、去中心化、权威解构,同时也使得社会负面情绪、文化粗鄙现象经由网络放大,检视网络语言环境中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三方面的现象:一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二是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第三则是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
 
该报告称,包容每个人的话语权力,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网络不是某个网民的“自留地”,而是数亿网民的“公地”,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道德操守、一致的运行规则、严格的约束机制,才能让低俗淡出、让文明回归。
 
也有观察指出,网络语言环境中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3方面的现象。警察和平民,警察错;城管和小贩,城管错;公务员,和谁冲突都错;官员,逢事必错;医院和病号,医院错……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黑五类”。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的粗鄙、市侩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撕逼”、“装逼”、“逼格”等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
 
使用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释压方式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那么,网络流行语为什么会走红?
 
有研究表明,现代人求新求变,这类网络流行语适合大众的心理需求,通过这种语言方式来表达内心感受。另外,这类句子要流行起来,也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面对着多重压力,迫切需求一种自娱自乐的精神,去满足渴望自由、我行我素的愿望,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和演绎就成了一种崭新的释压方式。
 
心理专家说,网络流行的语言虽然有一定的活力,或多或少有些炫耀或自嘲的意思,这类句子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流行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只要不涉及道德和法律的问题,合理使用,掌握好边界,起到了逗人一笑的作用,人们的个性又得到了张扬,不伤大雅。“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是一个群体和阶层所认可的语言。它既然有流行就有过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过于纠结,正常面对它就可以。它主要在于我们使用者本人的心态,使用者本人以积极的心态去使用就没问题,因为它就是网络时代社会的一种语言。”
 
网络语言也可以生动不粗俗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草根力量,是不是就可以不受约束?既然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是不是也要有底线和边界,应该讲规矩呢?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历次改版都吸纳了一些网络热词。2012年的第6版即收录了“雷人”、“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网络热词,但同时也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语。
 
有专家指出,首先,网络语言并不全是粗俗的,有些还是蛮生动活波的,如“给力”、“老虎”、“苍蝇”、“躲猫猫”等。另外,笔者发现,类似的一些网络语言,因为表达上更为形象,接近社会心态而受到热捧。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使用了网络语言“点赞”、“蛮拼的”,与整篇贺词接地气的风格相得益彰,既活泼了语态,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又让民众感觉到总书记的平易近人。(综合
时间:Jun 4, 2015 10:03:00 AM   

录入者:魏晖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