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挑战杯故事:公益银行彰显“草根金融”魅力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8浏览次数:1551

  近日,我校作品《公益银行彰显“草根金融”魅力——关于广东发展公益银行的研究分析》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

 

  该团队由4位女生组成,分别是2012级(金融学)商业银行1班的劳子滢、吴璇、朱紫铭和2012级会计学(注册会计师)4班的林凤珍。她们从有什么样的挑战故事,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去了解吧。
 
一条朋友圈带来的灵感  源于两会中最具创新精神的提案
 
  “我一直想做公益类的事情”,回想这个新颖的选题,吴璇表示,刚开始大家都很盲目,要从科技、经济、教育、公益中选一个主题。好在吴璇曾连续两年参加三下乡活动,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团队决定选择公益这一主题。
 
 
选题来源于组员2次参加的三下乡活动 (资料图片)
 
  确定主题后,她们还没有想好选题。刚好全国两会在三月份召开,她们十分关注两会的最新消息,试图在其中得到“热、新”的选题灵感。刚好有一天,吴璇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团委书记郭婷老师分享了一篇名为《政府工作报告的“新提法”》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两会中最具创新精神的提案,其中就包括“推进公益创投,成立公益银行”。
 
  得到了这一灵感,吴璇马上开始找资料。通过网上搜索以及查阅书籍等途径,她们发现广东尚未存在真正的公益银行。“按照我们的理解,公益银行应该是以‘贷款不收息,存款不付息’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公益性质的金融机构。”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她们设想在广东省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公益银行,旨在号召更多人关注“公益银行”,发扬公益创新精神。
 
  对于“草根金融”,她们以前有接触过,但真正确定用到选题上,是她们根据查阅的十多本资料书中得出来的结果决定的。草根,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朱紫铭认为,对于大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就是草根;对于社会创业者而言,大学生创业就是草根;对于小康家庭而言,贫困家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作者就是草根。在国家经济中,草根经济通常是指中小企业与农村经济,草根金融也就是配合草根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结构。“于是我们就有了公益银行与草根金融的结合。”朱紫铭介绍说。
 
20天从组队到提交作品 曾一天连续7小时修改论文
 
  确定了选题后的当天晚上,熄灯之后,4位女生穿着睡衣,在楼梯间讨论公益银行的框架。例如,公益银行的定义、现实意义、相比优势等内容,直到凌晨1时讨论才结束。睡一觉醒来后,她们将选题报给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李庚寅教授。李庚寅很快就通过了她们的选题。之后她们便着手开始准备。此时所剩的时间令人“惊心”,因为距离作品提交时间仅有两周。
 
  指导老师戴江首先要求她们把论文结构框架定下来,对应的每一章节需要的内容,再分门别类找资料,到政府机构的网站、博士硕士期刊论文中找最新的资料和数据,了解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额、比较其增长速度和所需资金和之间的缺口等。
 
 
组员(左)参加“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众所周知,完成一篇学术论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她们这个团队从写申报书到提交作品,仅仅用了2周的时间。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除了凭借专业知识背景、高效的工作效率之外,更是与团队的分工合作密不可分。她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先确定论文大纲,再分工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但是,团队里难免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每当有分歧时,团队成员就会想把自己的构想写出来,然后团队一起给意见,重复的修改,不断地磨合,直至4人都满意。
 
  吴璇认为,这段时间是她们最“有激情”的时候。团队4位女生连续3晚工作到凌晨2时,天亮后才发现皮肤被蚊子叮满了红点。为了抓紧进度,除了晚上加班加点,周末依旧加班加点,从下午1时持续工作到晚上8时。其中的苦累只有她们才能体会,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站着都能睡着”。
 
  “这是一个刻苦用心的精英团队”,这是戴江对团队最深刻的印象。在她眼里,团队成员都是精英,既有金融学会的会长,也有团委的骨干力量,她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为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们的论文中语句表述到位,态度非常端正,努力刻苦,而且很有冲劲,是真正想去做 ‘公益银行’这个研究。”戴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3种经营模式分别针对3种社会群体
 
  在公益银行的运转中,她们设想了3种经营模式,旨在帮助在有需要的人,为他们点燃希望,为社会带去更多的温暖、和谐。
 
 
为公益银行设计的会徽
 
  其中“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贫困人群。设想是根据借款人信用ID,以小组形式实行。如5人为一个小组,5人中只能借一笔贷款,其他4名组员督促借款人还贷,如果借款人不还,则此小组的5人以后都不能再借款,是典型的团体激励机制。
 
  “大手拉小手”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设想是鼓励大企业或金融机构扶助小微企业,公益银行在此中作为一个“媒介”,双方企业合作搭建桥梁。大企业通过资金或入股的方式辅助小微企业,同时发挥了大企业或金融机构的自身优势,降低其开展金融创新服务的压力。
 
  “互联网+公益”模式又称时间银行,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设想是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累计存进时间银行,把年轻时的精力奉献一部分去做公益,当遭遇困难或年老时则接受新一代年轻人的帮助。而这也是团队4人最喜爱的模式,体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无限循环模式。
 
  “我们也经常幻想马云会来投资公益银行”,吴璇笑着说,但因为这是尚未存在的实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创立,但如果有途径、机遇以及政府企业的支持,“我们会做下去”。在广东发展公益银行,正是通过行动,创新性地将公益事业与经济、与民生相结合,让更多“草根”可以在金融领域做出更大的成就,充分展现“草根金融”的魅力。
 
“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小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挑战杯”系列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
 
  我校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参加4届(期间因亚运会中断2年),共计获奖作品数15件。
 
  郭婷表示,“关注社会所关注的现象”和提高自身观察能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途径。作为青年大学生,多参与学术研究,日后就业或创业中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会更成熟。此外,她认为每年学校推送的作品质量都不错,但学生准备不充分。所以她希望指导老师的梯队建设从下半年开始准备,力争在明年的挑战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个比赛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大学生反思自身是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拿出来,去挖掘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关注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挑战杯’所面临的真正的挑战。”指导老师温岚说。 (记者 陈烁烁 谭晓惠)

 

时间:Jun 8, 2015 3:58: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