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办高校法语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15浏览次数:1969

  本网讯 6月12日,全国民办高校法语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多功能会议室C202举行,来自北京、黑龙江、山东、陕西、江苏、甘肃、浙江、云南、广东和台湾地区的1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我校。学校校长徐真华,副校长熊匡汉出席会议。

 

 

研讨会现场

 
徐真华:教无定法,教有常规
 
  徐真华致辞。他代表南商向专家、学者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徐真华介绍说,南商目前设有10个外语专业,是广东省外语专业最多的独立学院,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为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的“双高两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南商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筹建于2007年,并于2008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目前在读学生240余名。至今已培养出两届法语本科毕业生共180人。
 
 
徐真华校长畅谈法语教学
 
  随后,徐真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畅谈法语教学。徐真华说,他历来推崇“教无定法”和“教有常规”。他认为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适用于各种不同学习对象的方法,但是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无定法也并不等于教学没有方法可循。徐真华认为,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学生首先掌握听说更容易学习外语。但是如果只注重听说,而忽视读写,那么学生可能口语非常流利,但是写作水平不高,这也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徐真华认为,判断一个人外语水平的标准是写作水平,将听说和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郑立华:民办院校法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立华教授做主题发言。他以“民办院校法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基础教学、管理工作、教改等经历,对法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定位以及法语教学等三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小语种教师在面临教学任务繁重和科研压力大的困难下,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应立足于教学,再努力去做科研。郑立华认为,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学生以及如何体现办学的特色是小语种专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对此,他提出,各院校要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以南商最近所做广东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办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进行讲解。
 
 
郑立华教授做主题发言
 
  郑立华强调,法语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法语专门人才,而不是随便应付了事。因此如何让学生学精学通小语种也是教学的核心问题。郑立华认为,教师本身就应该是法语专家或者要具备专家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鼓励学生大胆讲外语。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共话法语教学
 
  在下午的会议中,各高校专家学者分别发言,畅谈法语教学工作的经验与特色。台湾淡江大学的杨淑娟教授详细介绍了淡江大学法文系的教学情况,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第二专长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来自北京城市学院的李嘉懿在发言中强调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法语专业人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王培分享了该校教学优势——与国际教学模式高度一致,还介绍了该校以外教教学为主的教学特色。
 
 
 
专家学者发言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周小成则道出了法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稀缺以及学生性别比例的差距过大等问题;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柴庆友提出采取设立重点班的方式培养更好的专业人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赵勤华则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双外语应用能力(法语、英语)强的学生;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刘扬介绍了该校法语教学与法国勒芒曼恩大学合作,实行“3+1”的学习计划,通过在国外的一年学习提高学生对法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广东培正学院的何晓玉提到应该利用现在流行的社交软件(如QQ、微信等),来加强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和课后交流。我校翟春媛老师在发言时表示,法语是一门具有“起步难,但入门后,易上手”特点的语言,她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在一、二年级是要注重基础,老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到了三年级这个瓶颈阶段,老师更要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徐枫院长做总结
 
 
与会代表合影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徐枫对研讨会做总结,他对在场的老师和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聚在一起交流。他还提议到,要成立一个机构来组织民办高校法语教学的研讨会。会上,我校发起关于成立“全国法语教学研究会民办院校分会”的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并就该分会的宗旨、运行模式及理事单位推荐名单达成一致,报全国法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会备案,我校也位列理事单位名单之中。(文/钟秀南 林之柏 刘翠敏 图/刘阳 黄诗蕴 吕浩辉 陈迟 方锦仪)
时间:Jun 15, 2015 4:50: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