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杨韶刚为新生入学教育开讲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16浏览次数:1543

  本网讯(记者 江萌萌 吴歆瑶)9月14日晚,2015级新生入学教育在商业街广场举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杨韶刚教授担任主讲人,以“适应大学生活,成就精彩人生”为主题为2015级新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讲座伊始,杨韶刚用一首轻快的英文小诗歌作为开场,活跃了现场气氛。
 
大学与大学精神
 
  在讲座中他提出,一所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就像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精神个性一样。他表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而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杨韶刚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杨韶刚教授为新生入学教育开讲 (黄诗蕴 摄)
 
  杨韶刚指出,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己任,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他引用了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来阐明创造精神的重要性。
 
  同时,杨韶刚认为,一所大学应具有批判精神。“大学是知识聚集的场所,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他认为大学同时还是一个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因此,杨韶刚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
 
  关于社会关怀精神,杨韶刚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即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即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他以自身经历为例,鼓励同学们卧薪尝胆,努力奋斗,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精神和能力。
 
分析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杨韶刚指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适应和发展。而“适应”是指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顺应,一是个体通过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条件;二是指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和相宜相适的状态。而对于新生来说,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二是环境改变导致的适应不良。
 
  杨韶刚认为,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要经历几个阶段,分别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其中环境改变导致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导致迷惘失望感;二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感;三是自立与依赖的矛盾导致怀旧感;四是自我地位改变导致失落感。对此,杨韶刚建议新生要主动适应新的环境,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杨韶刚说:“人的价值是在‘类’价值存在中体现出来的。”他表示,人成长的道路上少不了竞争对手,而竞争对手能够激发自身的潜力与价值,从而促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因此,利用好“鲶鱼效应”将竞争对手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从而做最好的自己。
 
大学阶段学习,不同年级不同要求
 
  “大一阶段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其次尽快掌握新的大学学习方法,合理利用时间”,杨韶刚建议大学生,在一个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要学会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这样才能逐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在寻找中找到自我发展的道路。他同时建议同学们在大二阶段要积极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与自己的职业性格,了解与这种性格相匹配的岗位位置和行业要求,确定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大三阶段要继续深化大二所学专业知识,并且主动尝试参加与自己专业兴趣相符的业余活动;在大四的阶段应为自己以后的方向做好准备。
 
  杨韶刚给新生们讲解了大学四年每个年级应该做的事情,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即准备出国留学、考研以及就业。他认为,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艰苦的学习生活的结束,而是一个追求真理的新开始。他希望同学们把握好难得的机遇,在迎接大学生活的挑战中彰显自己的实力,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杨韶刚引用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虚度年华而悲伤,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悔恨。”寄语同学们,社会是浮躁的,但我们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一定要冷静。大学生应该逐步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发展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时间:Sep 16, 2015 12:05: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