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前沿】黄达人:关注学生成长全过程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21浏览次数:1242

  9月2日,浙江大学召开本科教育暑期工作会议,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应邀作专题报告,以下节选了他报告中的内容进行分享。

 

  我们都知道,大学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大学当然要做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究竟孰轻孰重,见仁见智。我认为,只要论了轻重,就都存在着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的意味。
 
大学的根本是人才培养
 
  第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不矛盾的,这是一件事情。
 
  有一个很重要的例证,我到澳门大学访问校长赵伟,他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计算机暨网络系统分部主任,关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他在做主任的时候,美国有非常好的大学的教授找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说,如果基金委把给所有大学的基金只分给我们20所大学,那么我们保证取得的成果远远比现在多。但是自然科学基金委怎么回答?回答是,你以为我们做自然科学基金是为了要成果吗?我们是要培养人,只有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有那么多学校去共享,才有那么多的学生受到了科学训练。这些人到社会岗位上发挥的影响,是你们20个学校能够替代的吗?科研是为了培养人,这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就没有了,哪个为主,哪个为辅,用不着去讲。

  国家号召万众创新,体现在高等教育上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我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要经历我们常说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其实科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个应该结合到本科教学里面去。

  每个学校必须在国家创新体系里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科研很重要的手段是建设科研平台,不管哪一级的学生,学校的任何一个教学体系都得通过科研平台来培养学生。

  第二,大学本质在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不要眼睛只盯着老板,只盯着当官的。我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眼睛盯着所有的校友,在学校里面盯着所有的学生。

  大学里面学生要平等,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同样的机会,而不要把眼睛只是盯着优秀学生。我们有没有必要去搞拔尖人才创新计划?这类创新计划,国际上只有我们有。我们要做的事是把课上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不是我们为这一部分制定一个计划,那部分制定一个计划,这不是教学公平,也不是大学的根本。

  有人说,一个学校有25%的学生培养好了,学校的声誉就足够了,我同意这个观点。25%的学生成功了,这个学校就不得了了。但是,这还是学校本位,不是教育本位。从教育本位出发,才会真正地以学生为本,关心每一个学生,重视教学。我们的目标是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样的机会。

  为什么要考虑大学的本质?我认为这是学校本位跟教育本位的问题,这个要去讨论。

  第三,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提就是一流的本科。

  教学工作是一流大学的前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应该先把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弄好,尤其是本科教育。如果安下心来,重视本科教育,从校长到教师都重教爱生,大学就不会浮躁,就能正本清源,回归大学之道。
 
教学改革需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如何推进教学改革?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受访者开出了药方。这些学校在教学改革的一个共同点是,注重“顶层设计”,形成体系并相互衔接。在推动教学改革时,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首先要在校内形成人才培养定位的共识。根据这个定位,匹配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由其大学的定位决定的。从国内一流大学到地方本科院校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是越来越窄的。就我访问的情况来看,国内一流大学普遍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对于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2.要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很多人认为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管理微观层次的事,没有提高到学校战略的角度。我认为,对于课程体系的关注,实际上是抓住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教学改革需要全新课程体系支撑。南大发动校内各个学院用一年的时间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相同或相近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然后由各个学院的教学院长推动改进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现在两个突出的问题是核心课程的数量过多以及核心课程的内容讲不深。相比而言,后者更难解决。国内多数一流大学会把通识课作为切入点。通识教育的目标,并非围绕培养专业人才,而是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对课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更加侧重于核心课程和课程质量。关键的是提高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3.特别关注课堂教学质量。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传统课堂教学受到巨大冲击,反过来,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有个很精彩的观点:“现在,我们中国有个很流行的提法,叫‘第二课堂’。为什么外国人没有这么叫?是因为‘第一课堂’没有承担它应该承担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在提完全学分制,学分制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要在专业、课程、老师和学习阶段等数量上都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实施完全学分制才有意义。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主要的差距,恐怕就在于能否提供足够多的高质量课程。所谓内涵建设,可能最重要的是课堂的数量和质量,说到底就是把每一门课的质量提高。

  4.重视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英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很值得借鉴,他们院校审核的整个追踪过程的目的在于,测试学校内部运行的质量保证程序,以得出学校对于质量及其标准的管理效果的总体判断。我始终认为,想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使得学校的专业能够接受国际论证。
 
  重视学生、重视教学,第一要落实在预算上。教学改革和实践必须下大决心,因为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高强度的投入。然后,重视学生、重视教学要落实在政策上。通过制定政策,更好地引导、帮助教师成长。陈道蓄把教师分为四类:第一类老师愿意花时间在教学和学生身上的;第二类老师的能力很强,但科研黄金期过去了,又想出类拔萃,有所作为;第三类老师把教学任务按最低要求完成,重心主要在科研上。这一类老师现在是多数。第四类老师连底线都没有,纵容学生。他认为,学校政策主要应该引导第二类,把这部分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树立一些典型出来并且把底线维持好。

  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实干家。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与其抱怨,不如实干。在大学里,不论是校长、院长、处长还是其他行政管理干部,都有很多事情做不成,但是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成。关键是不要让困难影响做事的心情。如果心里想着不如意,就会永远不如意。反之,如果一直在想“我能做成一些什么?”那前途就是光明的。这是一个人生态度。
                                                
来源于《浙江大学报》,有删节
时间:Sep 21, 2015 4:41: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