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晚上在校园的操场散步,那你一定见过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的身姿矫健,脸上洋溢着平和的笑容。他就是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湘爷”的王福湘教授。
在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办公室里,王福湘挽起袖子,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眼里闪烁着激情,声音洪亮,与4位学生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讨论着论文,一边站起身来找资料一边对记者说:“等一下。”不久后,一场关于王福湘与鲁迅研究的采访就开始了。
王福湘与鲁迅研究
回忆起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王福湘声音中带着些许感慨:“在中学时期开始接触鲁迅作品,虽然谈不上研究,但读了他的作品觉得鲁迅这人很了不起。文章写得好,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都对我有很大的教育,许多名句我也牢牢地记着。”
王福湘从1981年开始研究鲁迅,但还不是他的研究方向。1992年从湖南来到广东工作,加入了广东鲁迅研究学会,参加了许多活动后逐渐被鲁迅研究的氛围所感染。直到1995年在中山大学艾晓明教授的建议下,王福湘将研究重心移至鲁迅研究。通过15年的潜心钻研,王福湘在2009年3月1日出版了一部关于研究鲁迅的专著——《鲁迅与陈独秀》,该著作汇集了王福湘多年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他的心血结晶。

王福湘教授在课堂上(资料图片 陈锴进 摄)
《鲁迅与陈独秀》本书共分为两编, 内容包括: “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 陈独秀与鲁迅比较研究、鲁迅思想专题研究。王福湘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他说:“目前学界对后来分属不同阵营的鲁(迅)胡(适)的比较研究比较深入,而对基本属于同一阵营的鲁陈的比较研究却很不相称。我以为,鲁陈比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决不亚于鲁胡的比较。”比较的结果,他认为这两个人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总的说来大同小异,终极关怀与目标同,具体行为与方法异”。
“从事文学研究要认清历史和现状”
对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来说,除了正常的教学,还要写论文、做科研,任务并不轻松。王福湘却能十几年如一日地研究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并成绩斐然,出版著作有《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鲁迅与陈独秀》、《地狱边沿的白色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谈到其中的奥秘,王福湘向记者分享了他的科研经验,即如何旧题新做,从有限的文献资料中获得无限的新思路。

王福湘教授与学生在办公室交谈(资料图片 陈锴进 摄)
在王福湘看来,从事文学研究首先要认清历史和现状。他告诉记者,他仔细研读了鲁迅所有的原著,而新思路就是从关注我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中获得的。“我的经验就是了解鲁迅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再与鲁迅的原著加以对比分析找出学界误读鲁迅的地方,然后进行反驳和论证。”
鲁迅逝世已近8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福湘的鲁迅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他将变化纳入研究的范畴,一方面,从历史和现状的变化中发现鲁迅思想的作用和启发意义;另一方面,认识到鲁迅作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鲁迅在他那个年代有些东西他是看不到的,而历史的发展证明鲁迅当时的一些说法是不对的。”王福湘以鲁迅对苏联的赞颂为例告诉记者:鲁迅是伟人,但不是完人。“在鲁迅的年代看不到苏联存在的问题,过了几十年苏联的问题才完全暴露出来。”
受鲁迅生命哲学的影响来南商任教
王福湘告诉记者,做鲁迅研究对他的人生有很大影响。“最大的影响是鲁迅的生命哲学,按照鲁迅的生命哲学去生活,能够保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心态。”鲁迅的生命哲学可由一句话总结:生命有限,终将归于尘土。王福湘认为,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上,要多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益的事而不是有害的事。

王福湘教授在战略研讨会上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资料图片 刘阳 摄)
受鲁迅生命哲学的影响,王福湘从肇庆学院退休后,来到南商教书,发挥余热。谈到在南商的工作与学生,王福湘很是欣慰,“我觉得很开心,还能在有生之年做点有益的事,我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学生也很喜欢我,我也对学生的教学或多或少起点作用。”
谈及鲁迅作品的价值,王福湘向记者分享了他的观点:“过去是从老师和教材中知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大师。后来,通过自己阅读鲁迅著作,研究鲁迅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社会,真正体会到鲁迅确实伟大,许多著作对人们有启发和教育意义,鲁迅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将鲁迅研究带进课堂
学校是在王福湘来校工作之后才开始开设《鲁迅研究》这门课程,因为开设这门课,最关键的是要有“硬件”,即鲁迅研究方面的专家,而王福湘正是这方面的专家。

王福湘教授将鲁迅研究带进课堂(资料图片 陈锴进 摄)
王福湘将他对鲁迅的研究穿插于课堂上。他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读鲁迅的作品,更要学习鲁迅的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鲁迅的局限,从过去的误解中走出来。既不要神化鲁迅,也不要误读鲁迅,更不要去否定、贬低鲁迅,要认识到鲁迅在中国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
学生眼中的王福湘既是一个严谨治学的学者,还是一位亲切和蔼的老者。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戴文娟告诉记者:“湘爷要求严格,对学生负责,上课比较注重学生的听课质量,上课很有激情。夏天,每次讲完课,衣服都湿了。”同样是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王婉茜说:“老师很亲切,很负责,上他的课压力大,但是听老师讲课自己就更容易理解课本的内容了。”

与毕业生合影(资料图片)
“对于鲁迅研究现在已经告一段落了,没有再写这一方面的文章,还要补一补别的课,还有很多作品没有读。”王福湘告诉记者今后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在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余研读胡适的作品。 (记者 刘翠敏 江萌萌)
时间:Mar 2, 2016 4:48: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