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东语学院日语系“随时随地讲日语”的主张,提高我校日语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我校于2015年4月正式成立日语广播台实践基地,这是全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日语广播台。尽管这是一个年轻的组织,但是靠着全院师生的热情与努力,他们顺利度过了创办初始的艰难摸索,迎来了如今不断成长壮大的南国之樱日语广播台。日语系教师岳倩,是日语广播台的指导老师之一,也是她最先提出创办日语广播台的想法。下面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她与广播台的那些事儿吧。
探索期:师生共度难关
“我们前面没有可以借鉴的运作模板,所有的东西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但学生们的热情很高,都非常积极地工作。”一提起广播台,岳倩就滔滔不绝地拉开了话匣子:“我们现在已经连续招了三期学生,每一期人员都很满。”当记者问到广播台创办初期的情况时,岳倩说在广播台成立的最初三个月里,她和另一位指导老师张晨一直在做前期的学生培训工作:以播音员的标准要求纠正同学们的语音语调;教学生播音的知识与技巧;告诉他们话语权的重要性,时刻记住传播社会正能量等。直到9月份广播台才固定于每周四中午11:30播送节目。
当时因为设备不够“先进”,最初的几期都是录播节目,为了不把杂音录入节目中,学生们到处找“清净”的地方。在教室会有突如其来的铃声,在饭堂会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去到厕所还有防不胜防的抽水声,要找到一块真正不受干扰的地方实在很难,最后只得先录下来,后期处理的时候再通过消音软件去解决这个问题。办广播台是件细致活儿,对播音稿话题的选择、文稿写作,播音技巧,背景音乐选择等都需认真考虑,岳倩说,刚开始广播台在这些方面都曾遇到过问题,比如播放的节目内容比较乏味单一、学生播音时像在读课文僵硬没有感情、背景音乐选择不当等。但是学生和老师们靠着对日语播音的热爱,不断摸索改进,团结一心共同度过了艰难的初创期。
两位指导老师帮助学生纠正发音
成长期:内容丰富创意多
如今的日语广播台在节目内容上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创新,如结合时事热点做各种专题策划,及时反映社会新闻和热点话题。
在今年4月21日的节目中,2014级日语系的两位“主播”陈宇康和何镇钧同学播报了中国海关新税收政策、熊本地震等。特别是在熊本地震的消息传来之后,广播台立即做出反应,及时确认播报我校在日留学人员的安全,并在公众号上对于处于灾难中的熊本进行应援和祈福。
广播台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讨论播出“大二病”“大学生恋爱问题”“关于大学食堂的黑暗料理”“网红”等热点新闻。为了做好“大学生恋爱问题”这个话题的节目,日语系2014级的李菊梅和韩玉两位主播,在节目正式开播前开展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情况,并在节目中为广大听众提出许多中肯且有建设性的意见,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广播台还会播放各类校园采访广播剧、天气生活资讯等,目前还特别新增了“人生相谈”这一节目,反映学生心声,帮助解决学生困难,增强与听众的互动。
岳倩介绍说,为了进一步丰富内容,日语广播台还特别成立了日本广播支部,由留学日本的学生组成,他们会从日本以音频的形式往学校本部发送最新的日本资讯,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日本最新的资讯。
如今的日语广播台不断壮大,不仅在内容上创新丰富,还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来吸引粉丝听众。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用中日双语来编辑,有每期节目的提前预告、主播风采、新单词等,不仅吸引了大量日语专业的听众,还吸引了许多日语专业以外的听众。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把半年内每期节目的内容合集做成杂志,把音频做成光盘供学生学习使用。岳倩说:“成立广播台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日语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东西,饱含每一位成员的心血,对于学生来说也有纪念意义。”
学生在现场直播中
友爱、互助是他们的代名词
活泼开朗的岳倩,承认自己是一枚十足的“逗逼”青年,她还说自己就是台里的“搞笑担当”,在广播台的微信群里会时常冒出几句搞笑的话活跃气氛。她还和记者说起自己的一件趣事:有一次广播台全体成员拍合照,她特别要求去学校的竹园拍照,因为她觉得那儿特别美,结果照片出来后她又嘱咐学生把竹林背景PS成樱花,说这样才更有“日语味儿”,幸而学生的PS技术好,完美地把竹林PS成了樱花,不知道的人还真的以为她们是在樱花树下拍的合影呢。岳倩老师为此颇有点小得意,特意把P过的照片拿给记者看。
全体成员大合照
岳倩说,台里的孩子们都很友爱团结,大家互相帮忙,互相鼓励,就像温暖的一家人,一起撑起台里的各项工作。就连她们的工作规章制度也是充满人情温暖的,规章制度里除了要求大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善良的内心,传播正能量,还特别指出台里的每个人都是大家的家人,要互相尊重、互帮互助。(记者/陈萍 通讯员/刘晓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