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校庆•南商往事】朱建亮:因为感动,更加热爱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21浏览次数:1585

  走进F栋校史编辑室的房间,一位戴着宽边眼镜的老先生正趴在电脑前,研究核对着每一个有关学校历史的数据、事件,不时敲打键盘,或调取庞大的数据资料,或修订每一个有出入的字、词、图片,或推敲每一段按语。他就是校史编辑室负责人朱建亮,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历任湘潭大学图书馆馆长、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2006年应邀来到我校,担任我校图书馆馆长,至今,已在南国商学院工作生活了整整10年。悠悠十载,他与南商结下不解之缘。现在跟着记者的笔触,让我们走进朱建亮的世界。




朱建亮在他的画作前合影


从图书馆馆长到校史办负责人


  200665日,朱建亮正式来到我校图书馆工作。这位从上大学直到退休始终没有离开过图书馆学专业的馆长,在61日就向学校汇报了南商图书馆建设分三步走的设想,上任第一天他就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一步——大刀阔斧“改革”,即按专业要求办馆。“2006年到2008年是我校图书馆发展比较艰难的时期,各项基础建设都如白手起家。”朱建亮指出,当时图书馆里的图书少,没有分类编目,只有1台电脑,借还图书是手工登记的,没有采编室、办公室、没有一个专业人员,至于现代化管理、数字化新馆建设那是他计划中第二三步。头两天他就写了有关购书、隔建办公室、建教材科、买设备4个专题报告。


  朱建亮带领几名工作人员要在两三个月内加班加点抢做图书追还、复本剔除、分类编目、增订报刊、补购图书、完善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工作。整个暑假,大家轮流协助图书公司每天加工图书到深夜两点。在分编图书之前,必须把所有借出的图书收回,有些书籍几年滞留在读者手里,还有的仍然逾期未还,朱建亮一方面耐心做工作,另一方面采取逾期罚款的常规方式。对于某些书丢失了或逾期了而确实困难无法交赔罚款的师生,朱建亮自掏腰包帮助交付。到开学之前,图书馆藏书不仅增加到9万多册,而且全部分编加工上架整理完毕,又临时搭建了采编室、办公室,电脑增加到5台,人员由5个增加到7个。“图书馆能在9月份本科生入学时顺利向学生开放,也算对得起学生了。”朱建亮笑着说。当年823日开始征集赠书;接下来开始着手全面的制度管理,到年底,他亲自制定的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等共23个;11月成立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朱建亮和大家一起努力,终于使图书馆更为正规了。到2007年,购入了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管理;2008年,藏书突破了20万册;新馆图纸设计完成并论证三次;服务开始深入教学领域和院系。


  “图书馆不是仅仅把书陈列出来,给学生阅览那么简单,还得千方百计引导和组织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辅导、讲座、咨询等活动”。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朱建亮在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创办了联系读者的《南国图苑》小报,举办讲座多次,亲自讲读书方法、信息检索方法和古代名人与文献等,特别是开展了“南国学子成才创新读书工程”活动。第一次活动结束时,朱建亮虽然已经离开图书馆到了学刊编辑部,但是他仍心系读书工程,专门画了12幅小幅国画,装裱起来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这些读书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在学报工作期间,他还继续帮图书馆做事,如开讲座、带头捐书(他本人也捐了1000多本)、自己每出一本新书和画册都先赠给图书馆,后来还联系省图书馆来人讲学和建立服务网点。


  2008年夏,朱建亮离开图书馆开始创办并主编学报,一直干到2015年春。“在这6年半里,其实也是很要健康才能对付的。”朱建亮回忆说。他自己跑省新闻出版局、自己写发刊词、题写刊名、设栏目、组稿、审稿、组织专家审稿、改稿、拍照、编封二至封四、校对、发放和对外交流,以及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一个人太忙,常常早来晚归,为2014年的年刊,他只好在寒假干了10来天。他说:“我不是学中文的,但没有想到,发刊词竟曾被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新闻专业当作写发刊词的范文;2013年参加全国民办高校学报研讨会被安排在大会发言;所写《保障质量注重创新是民办高校学报主编之重责》得到公开发表。”他说很难做到但终于坚持了的是,始终把住了舆论导向,为了让个别高职称教师放弃或修改某些不合要求的文章,做过不少思想工作。到2014年底,学报共出版725期,年刊出版了2014年卷,为学校的教学评估和学位点的设立以及扩大影响,起了一定的作用。


  2015年春,他接受了更为艰巨的任务——从事校史编纂。今年是学校建校20周年,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节点,校史编纂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朱建亮介绍说,“我不是一个记言记事的史官,客观反映南商历史、凸显南商办学理念和展现南商精神是我写校史的原则和目的。”他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坚持论从史出,一年多前就开始收集大量资料,并亲自采访以前在南国工作的老同事,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座谈。有时为了核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不仅要翻查档案室厚厚的历史材料,还要去访问几个不同的当事人,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无误。


  自编纂校史以来,朱建亮对校史的写作结构和专题来来回回改了好几遍,以追求将学校的先进理念、教改特色和大学精神体现在校史回忆每一串往事之中。他说:“我是带着感动的心情和研究的态度来写校史的。我常常在想:南商办学短短20年,为什么能够有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为什么能在国内外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不是要做简单的结论,而是要让历史来说话,让历史娓娓道来。”而在查阅校史资料和对老同事的采访过程中,朱建亮对学校也有了更多的体悟,“南商人那些正确的理念、感人的情怀、独特的精神、那些起支配作用的无形的力量,都在告诉我们,南商人值得南商骄傲的就是因为他们爱南商;南商值得南商人留恋的就是南商爱他们”。




朱建亮的书画作品受到来访嘉宾和在校留学生的欢迎


把艺术当作终身伴侣


  “我从小就喜爱书法和画画,尤其喜欢画虾。我在我的中学课本上用钢笔画满了虾。喜欢虾那种无有伪饰、肝胆照人的纯朴。”朱建亮接触国画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还专门向一些有名的画家拜师学艺,如今,他的画作在圈内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博物馆、广东省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在书画艺术上颇有造诣的朱建亮,并没有敝帚自珍,把书画作品当成赚钱的工具,多年来,朱建亮把最好的作品捐给慈善机构广东狮子会进行义拍并拉其资助我校特困学生。朱建亮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心得和技法传授给身边的学生们,他在留学生中开设的书画课程,受到留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他说:“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如国画和书法,这是很有意义的。”


  “我常常跟学生讲,一个人如果有一个艺术爱好那将是很愉快的,并且对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画画时心中愉快,对于学术研究来讲是一种休息,当我画累了时,得到的一些灵感可以运用到我的学术研究中去。”朱建亮表示自己学画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术研究。他指出,对于艺术,每个人不一定要把它当作专业来学习和修炼,而应该当作一生的精神伴侣。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朱建亮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学术研究,在我校任职期间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编著了《<道德经>新评赞》《巧用联想,文心灵动》等书籍。




朱建亮在俄罗斯国立普希金大学来访时题字


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我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历的穷苦事情太多了,但我家里人都是积极向前看的。”朱建亮笑着说遇到挫折、困难,包括身体不舒服,要学会转移,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要站到顺乎宇宙规律的高度来藐视不良情绪中的自己。朱建亮说,自己年轻时,身体虚弱,年幼时因为家里困难,生病了也硬撑着,结果身体搞得很弱,后来到大学有一段时间几乎要去疗养。“后来我就用哲学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从管子、老子的‘天道'哲学中受到启发——情随事变,事在人为。”朱建亮表示,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无穷的,我们的情绪不会永远只停留在那个低谷的状态,它是会变化的,会高兴起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它的变化,事在人为,我们要去做点努力,去改变,让它加速变化。就算有了进步,也要保持平和,“就像老子说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朱建亮笑着说。


  在采访过程中,朱建亮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笑声中就蕴涵着他的热情、开朗、达观和力量。


  在南国商学院整整10年了,朱建亮说,南商给了他很多感动,让他越来越热爱这所学校,“比如,我们学校饭堂的饭菜都很好吃,我每天都很想让太太不要做饭,一起去饭堂吃”,他半开玩笑似的说道。


  朱建亮还把他对学校的热爱描绘到他的书画里去,校园的亭阁、湖柳、道路等都进入了他的视野,2013年,他画了10多幅校园风景画送给学校,这些作品都被编辑进了学校的纪念册。今年是学校建校20周年了,朱建亮还画了一幅校园全景图,表达他对学校的喜爱之情。酷爱诗词创作的朱建亮还创作了一些励志诗,贴在图书馆阅览室的墙壁上,他最近又写了两首关于南国商学院的歌,一首是《南国之歌·咏史》,一首是《爱我南商》,歌词写好后,他还自己试着唱了唱,并录在手机里,放给他的“小粉丝”——他的小孙子听,小孙子连连说好听呢。


  “这些都是我个人感情的抒发,在这里工作了十年,有感情了。领导们的锐意登攀、教职工们的刻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尊师爱校情谊,以及全校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凤集高梧、人兆吉祥的繁荣图景。”朱建亮满怀深情地说。(记者 张慧明)

 

时间:Jun 21, 2016 3:59:00 PM   

录入者:黄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