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相比纸质书籍,许多青年学生更热衷于电子书籍,相比经典书籍,他们更热衷于手机上的碎片化信息。对此现象,记者采访了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唐晓敏教授。请跟随记者的笔触一起来了解他的学习、工作经历及对读书的看法吧。
唐晓敏在课堂上(黄沐瑶 摄)
“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
唐晓敏,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绥化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他的性格更偏向于南方人的温文尔雅。唐晓敏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上山下乡中度过,尽管那个年代书籍匮乏,但是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几乎看不到书也找不到书,越是找不到,越觉得珍贵,于是,每借到一本书便会废寝忘食。”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唐晓敏教授脸上时不时露出灿烂的笑容。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唐晓敏在邻居家借了一本《安徒生童话》。尽管无法体会《海的女儿》中的悲剧情怀,但从小美人鱼身上,他学到了坚守爱情的忠贞、自我牺牲的高贵和饱含同情心的善良,这些高贵的品质都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唐晓敏认为真正的好书得有容量,自己得沉浸其中;书反映现实,艺术与人生可以融合,艺术提升人的生活。年轻时,他曾抄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书中体会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后来有一天,唐晓敏无意中翻看自己的日记时才发现日记的句子格式竟和书中的句子格式一模一样。在唐晓敏看来,读好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与书中的人物“打交道”。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能够与书中人物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相交融。有一次,唐晓敏在专注地看了一两个小时的画报后突然抬头看窗外时,忽然觉得窗外的景色就是一副艺术画。 “文学艺术对人的影响不是表层的,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尽管唐晓敏爱好读书,但是他认为读书要有选择,应该选择好书读,但并不一定所有的好书都适合自己看,他建议大家应该选择那些和自己的精神特质相似,能使自己引起共鸣的书来看。
唐晓敏在日本奈良(由受访者提供)
因为深受好书中人物的影响,唐晓敏认为最纯真的快乐在于付出和给予。正是受这种无私奉献的情怀的影响,唐晓敏在报考大学、选择职业,乃至深造时,都坚持报考师范类院校,将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
1978年, 恢复高考第二年。当时唐晓敏在一所中学教音乐课,与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上大学后,唐晓敏开始拼命读书。大一时,他十分重视学习成绩,《现代文学》考了全学年第一的高分,试卷被学校作为“佳卷”保管存档。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晓敏认为争高分会花费他许多时间和精力,权衡之下,他不再将学习的重心放在拿高分上,而是选择了泡图书馆。一年的时间,唐晓敏看了几百本小说。他认为,不能带着功利心去读书,应该为兴趣而读书。有段时间,他曾对《说文解字》感兴趣,但图书馆只有一套不外借的线装《说文解字》,于是他每天去图书馆抄写,坚持了整整两个月。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他的古文阅读能力直线上升,对后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都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从百度百科上找到了唐晓敏的资料:教龄超过30年,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个人出版著作有《精神创伤与艺术创作》《中唐文学思想研究》《隋唐五代文论释林》《唐宋八大家故事》,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提起自己的执教经历和科研成果,唐晓敏谦虚且诚恳地说:“年轻时,对教学工作了解不深,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才逐渐学到了许多经验。”他认为,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精神导师,师者的本质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影响学生的处世观,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术业有专攻,还要有文化道德修养,用知识和人格魅力指引学生成长成才。
忘我备课 把鞋油挤在牙刷上
上过唐晓敏课的学生都知道,唐晓敏教授上课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铃声响,课刚好结束。唐晓敏总是将课堂内容和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也时常令听者意犹未尽,感觉美好时光流逝匆匆。
唐晓敏告诉记者,备课没有太多诀窍,就是用心。通常情况下,唐晓敏备课分三步走:一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素材,有选择性地运用到教学内容中;二是不局限于教材,适当引入前沿性学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是在脑海中将课堂流程演练一遍,充分做好课堂准备。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时因为注意力太集中,他还闹过小笑话。比如顺手抄起一支鞋油挤到牙刷上,定睛一看,才发现自己错把鞋油当成了牙膏。
在谈到自己专业研究领域中唐文学思想研究时,唐晓敏表示自己研究得最多是韩愈和柳宗元,特别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认为韩愈的作品,无论是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杂文等体裁,均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唐晓敏曾经为韩愈的作品《进学解》准备了八周的课,每一堂课都有缜密的逻辑,都是他渊博学识的完美体现。
唐晓敏在英国参加第十届高校对外汉语研讨会(由受访者提供)
尽管备课花费了唐晓敏很多的精力,但他认为,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他建议青年教师要多做课前准备,防止课堂上无话可说的尴尬,同时也要注意“讲”课而非“念”课,千万不要照念手稿,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神情姿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全面掌控课堂。
在中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的眼中,唐晓敏老师做学问认真严谨,善于深入细致地把握作品的艺术性;上课注重引导学生透析、欣赏作品的审美价值。2012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黄玮宇向记者展示了她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她告诉记者,即使大四了还会跑去蹭课,唐晓敏的课堂内容经常能跳脱应试框架,旁征博引,又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学有所得,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教学相长 与青年学生论读书
下课后,唐晓敏经常被学生团团围住。有的请他解答学习问题,有的向他请教生活智慧,有的和他畅谈人生理想,有时他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但他从不懈怠每一位学生的提问,总是面带笑容地耐心地回答学生的提问,脸上那一对散发着童真的小酒窝,总是深深地凹陷下去,一股和气洋洋的快乐从他内心散发出来。
除了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唐晓敏还会利用微信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的问题。他认为,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师生间的个性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手机的消极方面,还应该多看到它的积极面。更多地要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发挥查阅文献资料、订阅学习APP软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唐晓敏看来,师生间的沟通不一定非得见面不可,师生在微信上用文字、语音、图片的方式互动,也能实现精神世界深层次上的沟通,这种沟通对老师自身也会起到促进作用。有次,有位学生向他提问关于周定王的问题,为了给学生答疑解惑,他反复地查阅历史文献,终于确定了答案并告诉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是教学相长。”唐晓敏笑着说。
针对有同学提出“读文学类的书长进不大”,唐晓敏以大树扎根的例子耐心解答。他说,对比工科类的书籍,文科类的书籍确实不能快速给予阅读者十分明显可观的能力提升,这也是现今许多文科专业特别是中文专业学生的烦恼。“但读书就是树根把脉络深深地扎进土壤里,吸取书籍的养分,根深了才能蒂固、进能叶茂,才能使自己在面临狂风暴雨等人生考验时,有强大的内心抗压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吸取经验快速成长的魄力。”唐晓敏认为,阅读文学类书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读一本好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审美志趣、性情操守。
唐晓敏在毕业典礼上与同学们合影(陈锴进 摄)
在许多同学看来,古文阅读是一块“硬骨头”,没有古文基础,如同看天书。唐晓敏认为,提高古文阅读水平没有捷径,只有大量、持续地熟读和背诵古文,方能做到无师自通。他建议学生选择超过自己阅读水平的古文进行研读,能读懂一半,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急着看注释,根据上下文推测理解,如此反复,才能有所长进。
“人生不能活得太轻飘飘了。”课堂上唐晓敏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学生们说。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读更多的好书,活得“有质感、有重量”,因为只有拥有精神上的自由,才可以享受快乐的人生。(记者 黄沐瑶 叶善恩 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