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天空碧蓝无际,城市的屋顶鲜艳梦幻,空气清新微凉,首都塔林三面环水,宛如童话世界,她就是被誉为“波罗的海明珠”的爱沙尼亚。上学期,我校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冯薇老师赴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参加玛丽·居里国际科研人员交流计划,围绕项目主题“想象中的发展:从跨学科视角深入分析后社会主义世界的发展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这个项目给她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她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请跟随记者的笔触一起来了解吧。
冯薇在维也纳萨尔兹堡
发掘新角度,挑战课题研究项目
“此次项目的课题研究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惊喜。”冯薇告诉记者,一开始她看到课题研究的主题是有关于“后社会主义”时,还以为和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但通过搜索查询“后社会主义”的相关内涵,得知了后社会主义是指“原来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后来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才发现该研究的主题概况和自己的语言专业也可以是相互贯通的。“很多国家都是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变成后社会主义,像现在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都是属于后社会主义国家”。冯薇认为,通过对其他国家后社会主义的研究,可以反思我国的社会主义现状问题,课题研究也有了意义。
冯薇与塔林大学孔子学院院院长张达球合影
由于该课题是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所以不同国家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作为一名资深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冯薇选取了“儿童文学”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冯薇认为,儿童文学主要以童话为主,童话可以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在儿童教育方面侧重的重点。在进行研究时,冯薇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许多的资料书籍都是用爱沙尼亚本土语言著作的,所以在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上冯薇花费不少心思,不过在当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下,她逐渐找到了思路。
启发新思考,比较中外文化差异
围绕“爱沙尼亚与中国的儿童文学异同之处”,冯薇做了大量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她阅读了爱沙尼亚的当地童话后,发现其内容主题与童话的一般概念不一样,“大多数童话都是给人一种梦幻、美好和快乐的感觉,但是爱沙尼亚的童话蕴含的社会现实性比较浓厚”。她以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童话故事《树叶为什么会沙沙作响》为例,为记者解释了当中的含义,“原本清脆动人的树叶沙沙响声在爱沙尼亚童话里却被看作是为自己命运的哀求之声”,冯薇在研究中发现,爱沙尼亚童话的主基调偏向于忧郁悲伤,没有纯粹地传播快乐精神。
纵观爱沙尼亚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两国都有过相似的遭遇外族入侵的背景,曾经与现在的社会形态面貌都属于农业大国,这也使得两国儿童文学的故事场景、人物设定比较相似,社会现实性较强的原因。而相比两国差异之处,就内容来源、表达方式和传达精神理念这三方面上出现明显分歧。例如中国的《神笔马良》意境深远,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等脍炙人口的形象,融入了多姿多彩的情节,而爱沙尼亚的童话故事性较强,只是以简单直白的语言叙述故事,并没有像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有对海底世界的梦幻的大幅度描写。
冯薇与塔林大学的社会政治学院教学秘书合影
在比较两国儿童文学的异同中,冯薇对潜在童话中的我国教育有了新的看法。“我们小时候所接触的童话故事都带有很明显的教育功能”,她认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受制于长期应试教育体制,过多地注重知识性和教育性,也同时受制于成人思想,从而缺失了儿童文学的纯真。
开拓新视野,收获思想交流精髓
“这次的项目交流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一笔精神的财富。”在这次交流学习中,冯薇参与了多样的项目交流形式,有撰写相关论文、开设座谈会、研讨会等等。在丰富多彩的研究过程中,冯薇撰写了论文《爱沙尼亚与中国的古典童话的对比分析》。
这次交流中,给冯薇印象最深的就是塔林大学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她告诉记者,原本以为座谈会或者研讨会都是很严谨庄重的,但塔林大学的座谈会却十分活泼。会议人员虽然不多,但是在召开会议之前会在网上发布议题,“这样效率很高,来参与会议的人员都是对该议题十分感兴趣的,从而真正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除此之外,塔林大学里一个女老师给冯薇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在交流时,为表示敬意,我采用英文发表问题,而她却用流利的汉语与我交谈。”后来冯薇了解到该女士是孔子学院的老师,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留过学。
冯薇在孔子学院
在工作闲暇之时,冯薇还会抽出时间去游览享受异国的风土人情。从国到城,从镇到乡,这样连续的游赏让她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在维也纳舒适轻松的生活节奏、匈牙利浓厚的宗教建筑特色之间享受变幻的节奏美。她笑着说:“以前我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这跟走马观花的跟团旅游完全不同。”通过观察人们脸上的表情,甚至是城市里电梯的升降速度,冯薇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地人生活饮食起居的节奏,并体会到当地浓厚的宗教艺术气息,“尤其是那些金碧辉煌的教堂,让你感觉世上真的有上帝与你同在。” (记者 叶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