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开基业,功就南商标一帜;九万里举风帆,梦奔名校泽秋千。”这是我校首届楹联和格律诗创作大赛特等奖作品,作者是我校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
柯汉琳姿态挺秀,衬衫白净,举手投足常有仙风道骨之气度,用“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他最恰当不过。他研究美学,徜徉其中,亲自带领学生格物致知,感受深沉的美学情怀,培养诗意的文化氛围。接下来,请跟随记者的采访,让我们一起走进柯汉琳的美学世界。
柯汉琳在办公室(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用格物探知美学的智慧
从小生长在邹鲁之滨的柯汉琳,面对故乡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四周环绕的浩渺海水,思维中饱受了海洋文明包容开放的潜移默化。大海给了他伟力,也陶冶了他的情怀。年少时,他常独立海边矶头,感受大海的品格,南海海风拂过他的头发,他将“以诗情拥抱世界,用哲慧思索人生”作为信条,满怀激情与智慧地对待生活、对待工作。
柯汉琳受潮汕文化中吟诗作赋的耳濡目染,对古典美学有着热切的喜爱;文革后,偶得机会拜美学大师周来祥为师,从此开启了美学研究的漫长生涯。恩师曾有一句教诲令他念念不忘:“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你的研究就已成功了一半。”因此,不管是在著书立说,还是在教学领域,柯汉琳总是会探寻切入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美学、感受美学时,柯汉琳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办法,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在与艺术作品的直接接触中提升对美学的感受,作出自己的思考,达到“思想、方法、人文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从而捕捉生活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感悟美学的智慧。
柯汉琳在故乡的海边(黄沐瑶 摄)
发表于南国商学院五月份校报副刊的原创诗《满庭芳》,便是柯汉琳在晨起散步校园时,行至唱晚亭,感受阳光洒遍大地的景象之美,为南商献上的深情赞歌。“方雨还晴,斜风吹柳,节园黄雀初鸣。玉湖芳树,细草拥兰英。更看红亭唱晚,青荷落落半含情。凭栏处,琅琅入耳,尽是读书声。”
柯汉琳在“读万卷书”之后,“行万里路”进行实地观察,流连巴黎的卢浮宫,领略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风光,观摩意大利的古建筑与雕塑……每到一处名胜,他都会详细记录,作诗题咏,并拍摄下来,整理后加入课堂课件,与学生分享。这使得他在阐释美学原理方面同其他老师相比,别有一番风味,受到了学生的推崇,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美学的热情。听过柯汉琳的美学课的学生大多数赞不绝口,2014级新闻采编班肖嘉明说:“他的课给人感觉是‘深入浅出、化繁为简’。”
“在学习上要少些功利心”
柯汉琳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常出联句求对,以激励圈中朋友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如曾用郑板桥题豫园万花楼的上联“春风放胆来撫柳”,鼓励大家踊跃对下联。当时,部分学者教授、外校学生均参与吟对,但柯汉琳惊喜地发现,我校2014级新闻采编班林玲敏同学对出的下联,“夜雨含情去弄莲”,以娟秀清丽的文风脱颖而出。在2014级涉外文秘班的黎芷菁看来,柯教授的这种教学方式很“亲民”,将课堂延伸到课后,通过微信朋友圈中与大家谈论美学,分享自己对中华诗词的精辟见解,为大家答疑解惑。
“在文学领域乃至其他很多领域,我们的同学都有特长。”柯汉琳这样评价南国商学院的学生,“其次,我感觉学生彬彬有礼;课外活动十分活跃,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强。”但他也提出要求,“对待学习,我们的同学要少一点功利心理、实用主义,要加强钻研专业知识的刻苦度,全面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他建议学生应该多读点中国古典美学著作,例如《诗大序》《文赋》《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同时结合学科理论,实践体会各种艺术作品如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戏剧、诗画,深入细致地认知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感受古典美学的博大精深。
柯汉琳在美学课堂上(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受到了‘娱乐至死’的不健康风气影响,热衷于追捧异化、畸形、低俗的‘美’,这需要我们坚持美的基本信条和原则,用主流价值观引导,提升民众的审美趣味。”柯汉琳认为,美学工作者应该为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肩负责任,同时,作为中文学院的院长,更应该高屋建瓴,规划好中文学院未来的建设前景。问及中文学院的建设前景,柯汉琳告诉记者,他有三个目标,首先是巩固好现有专业,吸引更多考生报读,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发展新专业,争办新闻传播学等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有功能,推出母语训练教育和人文-审美教育两大系列课程,将其作为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两翼。“中文学院将向全校提供更为丰富的母语教育和人文-审美教育的资源,为提高其他专业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作出贡献。”
“人生还是要归于平淡”
“柯院长为我们中文学院的整体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谈起对柯汉琳的印象,他的学生,2014级新闻采编班林秀丽这样评价。而中文学院的谭红云老师告诉记者,柯汉琳曾因公务繁忙而推迟自己手术时间。“他安排任务有条有理,在工作中尤为尽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与师生在校园开放日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尽管深得师生崇敬,在听到大家发自肺腑的赞誉时,柯汉琳还是显得很不好意思。他摆了摆手,同记者聊起了美学大师朱光潜、李泽厚,他说:“我十分敬佩他们对学问的专注,不管取得多么重大的学术成就,始终抱着‘知不足’的研究精神,我的恩师的书房就叫做‘知不足斋’。他们这种学术品格是需要我们潜心学习并取其所长的。人生不管曾经多么灿烂,最后都要归于平淡。因此做人要低调,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悉心向他人学习。”
在座谈会上,柯汉琳总愿意把发言权留给其他教授学者,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这些都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底。中文学院院长助理周文老师说:“柯汉琳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待人处事公平公正。他不仅关心每一位中文学院中青年教师的身心成长,也充分尊重每一位在不同专业领域做出成就的老教授。”
柯汉琳在台湾看望我校学生(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父母教给柯汉琳的箴言是“善良、慈爱、诚实、刻苦”,后来他又加入了两点,“正直、良知”。正是这种人文情怀,造就了柯汉琳一身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铁肩担道义,匹夫有重责,这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他心系学生、心怀学校、心念故乡,用他的话讲:“我总想尽绵薄之力做点好事。”身为广州南澳乡情联谊会会长的柯汉琳,从2011年始,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亲自送捐款到家乡考上大学的学生家中,为贫困学子圆大学之梦。
柯汉琳一直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些“都没什么”。臻于平淡宁静,他不愿过多讲起自己在学术研究、社会领域做出的贡献。但有幸能与其接触的学生,在听他谈起家乡城市的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都能感受到他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沉挚爱,感受到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记者 黄沐瑶 林彩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