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超市有新鲜蔬菜供应。”这是一则发在教职工微信群的信息,新鲜蔬菜正是产自学校的绿色生态基地。在学校的东北面,有一大片农田,绿油油的小白菜焕发出勃勃生机,挺拔的玉米像一个个拿着红缨枪的战士,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几位阿姨戴着草帽正在给菜地锄草,这里就是学校的绿色生态基地。
绿化工人正在绿色生态基地劳作 (杨志胜 供图)
现实版开心农场
绿色生态基地主任杨志胜告诉记者,今年3月,绿色生态基地正式成立,占地约200亩,现处于规划建设用地约73亩,已耕种土地约10亩,预留用地约117亩。
在玉米地里,杨志胜随手掰开一个玉米,告诉记者,因为基地不使用农药,也不使用激素,甚至连除草剂也不用,用的是生态肥,所以“卖相”不太好。记者发现,有些玉米杆和叶上分布了几个大大小小的虫洞,甚至还有小虫子停驻在叶子上。
杨志胜说:“外面种的玉米就是从玉米穗这里打农药。”(刘阳 摄)
在基地现场,学校的绿化工人正在用锄头将杂草挖起,并将其“盖”在菜畦上。“这上面的红色的东西是草木灰,是一种很好的肥料。”魏阿姨告诉记者,她是本地人,孩子成年了,家里的地租出去了,自己有时间就来学校工作,尽管田里的劳动比较辛苦,但是上班时间比较固定,工作比较快乐,比较纯粹。
间作套种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刘阳 摄)
在另一片菜地上,小白菜和紫贝菜套种在一起,绿色与紫色交相辉映,呈现一片丰收的景象。据了解,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这种耕种方法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教职工成菜农 吃菜养生两不误
记者在教职工QQ群看到一则信息,“为丰富广大教职工的业余生活,绿色生态基地在农场预留了一块土地,供教职工种菜,需要种菜的教职工可以到后勤办公楼登记”。信息一发出,就有20多位教职工登记,他们大部分都是平常住在学校或是学校附近的。
总务处的郭冠华老师正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忙碌了一天后,一家人去打理菜地,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带着孩子给菜地浇浇水、捉捉虫,让孩子们参与种菜,能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加上父母在学校帮忙带孩子,一起打理菜地成为了另外一种休息方式。
绿色生态基地种植的玉米 (杨志胜供图)
公共课教学部的刘元宗老师也申请了一块菜地,据了解,他曾经在学校的另一片菜地种过菜,所以这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希望在学校提供的农地里种植蔬菜,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吃到自己种植的绿色无公害的蔬菜,一举两得。收成了以后,还可以分享自己种的蔬菜给邻居,促进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
据杨志胜介绍,基地计划拿出1.5亩地给学校“开心农场”实践教学基地和教职工耕种,届时师生们可以体验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新鲜蔬菜供应学校饭堂超市
绿色生态基地从开荒到成立,不定时为学生、教职工饭堂供应无公害蔬菜。据统计,2015-2016学年供应韭菜、南瓜、土豆、秋葵、生菜、苦麦菜、莴笋、油麦菜、南瓜藤、白瓜、葱、香菜等达4526斤。在供应教工饭堂的盈余之时,基地还向学校超市供应时令蔬菜,让广大教职工及其家属也能享用到学校绿色生态基地种植的无公害蔬菜。
生态基地种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 (梁亚丽 供图)
杨志胜告诉记者,外面有些菜农为了顺应消费者的心理,通过激素和农药,使蔬菜瓜果卖相好看,但是对人体却百害而无一利。而绿色生态基地一直都是人工除草,人工抓虫,从不使用农药。“尽管菜叶上有虫眼,或者还有小虫子,但是一定是健康的、绿色的蔬菜。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的话,虽然产量低了一些,但是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师生吃上放心的蔬菜。如果我们也使用农药,那么成立绿色生态基地就失去意义了。”
据了解,等时机成熟,基地会逐步装上大棚,使作物生长不受气候局限,增加产量。以后还会考虑将帽峰山的泉水引入基地,挖掘池塘养鱼,种植果树和鲜花,培育树苗,将绿色生态基地真正打造成集健康、悠闲、和谐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记者 江萌萌 刘阳 黄静丽 通讯员 梁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