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期,管理学院组织系主任及以上干部共11人集中学习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何艾兵副校长参加了学习讨论。
副院长吴新玲传达了省教育厅学习贯彻《国标》会议的精神,并从四个方面作了专题辅导讲座。一是从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国际竞争与交流的需要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制定《国标》的意义和重要性。二是从“国标是什么”解读了《国标》的内涵,即国家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设置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和依据,是各校制定和改进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体系的依据。“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教育标准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因此鼓励各高校高于国家标准办学。三是如何表述教学质量标准,即“在何种状态下”“怎么做”“做什么”。《国标》中用大量定性要求与相对水平、少量数量化水平要求描述了“状态”(例如:应定期、应该、积极、能够、需系统、鼓励等大量定性要求的词语;总学分应控制在140至160学分;理论教学学分比重应不高于85%;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比重应大于25%等少量数量化要求);用相关动词描述了“怎么做”(例如:制定、吸引、运用、掌握、采用等);用质量观测点描述了“做什么”(例如:培养目标、备课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案例分析等等)。四是如何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解读国家标准。《国标》紧紧把握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先进理念,把握了三大基本原则,概括起来为“三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国标》指引了教学质量提升的方向,从以“内容(知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基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主导学习,所学为所用,使学生融会贯通;鼓励采用问题导向和探究式学习方法。
学习研讨《国标》基本内容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习了《国标》的基本内容,重点学习和研讨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等,讨论了管理学院根据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的人才培养类型、模式和特色等问题。
何艾兵指出,制定国家标准的目的是通过相关指标和标准要求,促使高校和专业教师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全体教师要深刻认识《国标》制定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国标》明确的基本内涵;牢固树立《国标》执行的紧迫感,不断增强“对标提升”的主动性。
何艾兵希望与会教师结合《国标》学习,在工作中多一些思考,例如:如何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形成教学特色;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有机融合;现有可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哪些实践环节,如何加入;根据时代需要,如何调整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从“讲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等等,希望全体教师要在思考中寻求破解问题的钥匙,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管理学院 吴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