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西北边陲,风光壮美,充满神秘色彩。一句铿锵有力的“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美丽而神奇的西部带进青年人的视野。一条偶然刷到的短视频,让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谢芷睛同学对西部计划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难忘的事情”,下面请跟随记者的笔触,一起来听听谢芷晴与西部的不解之缘吧。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谢芷睛同学
以青春之名,奔赴西部之约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毕业在即,谢芷晴报名参加了广东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以下简称“山区计划”),随后,她又报名了西部计划,满心期待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没过多久,谢芷晴相继收到了山区计划和西部计划的录取通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谢芷晴陷入了两难,一边是离家较近的广东省内,一边是遥远且人生地不熟的西北地区。
“新疆更远且更具有挑战性。”谢芷晴告诉记者,尽管父母及身边的人都对她去新疆支教充满担忧且不支持,但她始终觉得祖国的西北更需要她,这一段旅程一定会成为她生命中最热血沸腾的美好经历。通过与父母积极沟通,谢芷晴终于说服了父母,尊重且支持她参加西部计划,正式成为一名义教志愿者。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新疆,当新鲜感过去,留给谢芷晴的更多的是挑战。因为从小就生活在温暖的广州,北疆的自然环境、昼夜温差、饮食习惯都需要谢芷晴慢慢去适应,水土不服造成的生理痛苦可以通过身体的机能去调节,但是被分配到高中学段去教学的工作安排完全超出了她的心理预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必须提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
因为大学学的是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谢芷晴主要负责高中语文教学。在面对一群充满活力的哈萨克族学生时,她遇到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适应并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氛围。哈萨克族学生拥有独特的生活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习惯上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为了有效管理课堂并确保教学进度,谢芷晴投入了大量时间用于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为了调动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谢芷晴觉得照本宣科肯定不行,必须开展许多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学习《雷雨》这一课的时候,让同学们表演话剧,学习《鸿门宴》这一课的时候,让同学们表演鸿门宴上的斗争。“语言障碍肯定是有的,学生们经常会用哈萨克族语交流甚至是争吵。”在语言交流方面,谢芷晴也遇到了挑战。她注意到学生们有时会使用哈萨克族语进行交流,但这并不妨碍她积极营造一个包容、多元的学习环境。她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尽量使用普通话,同时也尊重并欣赏他们的民族文化和语言。
作为一名教学新兵,谢芷晴会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提高自己语文教学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及反思,谢芷晴认为志愿服务与正常教学没有什么区别,都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将课堂形式多样化,而不是生硬地传授应试技巧与做题方法,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受新冠疫情影响,谢芷晴所在的高中开展了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疫情防控期间,谢芷晴的工作任务繁重,在完成自己的网课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核酸检测任务,做好学生管理。“在这段忙碌的疫情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谢芷晴告诉记者。
逐梦西部,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谢芷晴已经逐渐适应了西部的生活。回想起自己初来乍到之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谢芷晴笑着回忆道:“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对北方的气候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也没有准备充足的御寒物品,加上快递也有许多不便,我都需要自己扛过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冒着大雪送学生回家的场景,当时新疆正处于零下三十度的极端天气,由于没有雪地靴,她的脚被冻得发紫,但她仍然选择坚持护送学生安全到家。“作为老师,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所以我必须咬牙克服困难。”
“说实话,我从来不觉得支教有多么简单或多么浪漫,支教是一件踏实且现实的事,也是一项任务,一个目标,更是一种信念,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与学生的相处,跟家长的沟通,还有对当地习俗的一些不适应等等。”谢芷晴告诉记者,新疆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气候也不是特别友好,在最初的培训过程中,她曾深夜被热醒、军训被晒伤、水土不服差点晕倒,但她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更没有想过打退堂鼓。“记得那时岗位面试,事后,面试官对我说‘你很适合做老师!’,这句话给了我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也让我觉得之后的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在谢芷晴的心中,她与学生亦师亦友,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特别年轻,学生们在上课时的活泼的氛围让她对教师这份职业产生了更深的热爱之情。至今,谢芷晴的手机里仍保留着许多学生们的影像,“对彼此来说,我觉得这一段经历都会成为我们非常美好的回忆。”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投身西部建设”
“走得再远也不要忘来时路”,在哈巴河培训的那几天里,谢芷晴去参观了退伍军人事务所,退伍军人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她,也影响了她,“不论前路多么迷茫,都不能忘记历史,必须牢记使命,保持初心,铭记先烈们为我们的付出,作为青年一代也要用实际行动,去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谢芷晴坚定地说道。
在谢芷晴看来,西部地区相比其他发达省份,在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青年人在投身西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心中有理想信念,就一定能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西部地区虽地处偏远,但同样有着广阔的舞台。投身支教,可以用知识的焰火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在西部的舞台上,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西部建设,大家一起挥洒汗水,大展拳脚,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火热青春。”谢芷晴呼吁。
“支教结束后,我仍然会选择继续做老师。”谢芷晴分享道,虽然支教的日子即将进入倒计时,但是胡杨精神早已经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她仍然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祖国大地,将热血挥洒在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记者 赵晨茜 张小慧 林馥梦 赖瑱芯)
谢芷晴,女,广州人,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校友。在校期间曾任管理学院采访部部员、中文学院传媒中心新媒体部副部长。成绩优异,荣获校级二、三等奖学金。在校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曾在广州卓越补习机构实习,担任校区组长,培训、组织助教工作;在竹料三中实习,担任初一语文老师兼副班主任。此外,她热心志愿服务,曾参与良田二小义教、驿站服务、地铁志愿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