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徐枫教授漫谈中西方文化中的“月意象”

录入者:宣传科-李阳发布时间:2023-09-26浏览次数:2921

本网讯 日前,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原院长、法语系教授徐枫应邀在学术报告厅C201为西语学院2023级全体新生作“中西方文化中的‘月意象’及其诠释”专题学术讲座。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高彩云主持讲座。

徐枫教授为西语学院新生作专题讲座 

徐枫通过对比中西方诗词文化中对“月的描写,分析“月”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什么是意象?”带着这一个问题,徐枫首先从不同角度对“意象”一词的内在含义进行剖析。徐枫表示,“月”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典型意象,几千年来承载了文人墨客的丰富情感。徐枫以《诗经》的《陈风·月出》、李白的《静夜思》以及杜甫的《月夜》为例,指出在中国文化当中“月”是浪漫、宁静、温和的,具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团圆之意。

讲座现场

徐枫通过分析法国诗人保罗·魏尔伦的《漫漫无边》、英国谣曲《派特里克·斯潘思爵士》、法国诗人缪塞的《咏月》等多首西方诗词中对“月”的描写,指出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月”的意象是混乱、多变、疯狂、冷酷、危险、死亡的。徐枫提到,在西方各国语言中由拉丁语luna(月亮)派生出来的形容词,也具有“疯狂的”之意。

徐枫认为,“意”和“象”的连接具有任意性,在不同文化或语言中通过一个物象所蕴含的意蕴不尽相同。月亮的形状与伦理价值的联系也是纯任意性的,但又是历史的,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密切相关。(图/文 西语学院 马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