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博士沙龙初探我校学科分类评价体系新路径

录入者:新闻中心-杜逢发布时间:2025-07-03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为深化新时代高校学科分类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全力推动学科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6 26 日上午,由学科建设办公室(博士工作站)、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第 11 期 博士沙龙(工作坊)在 F206 会议室成功举行。沙龙主题为“高校学科分类评估:理论依据与方案探索”,聚焦学科评估领域的国际前沿理论,同时围绕我校分类评估方案的特色化设计展开深入研讨,学科建设办公室张玉玺博士作为主讲人。发展规划处处长张艳凤、副处长吕建;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科研处处长吴新玲、科研处副处长许军;学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负责人李明教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负责人文佑云教授、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负责人朱子江教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负责人肖建芳教授、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李玥副教授,以及学科建设办公室、科研处等相关人员参与沙龙研讨活动。

沙龙会议现场

吴新玲主持沙龙活动,她指出,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也是帮助高校了解学科现状、优势与不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估体系已然成为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学校已将学科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与构建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学科办通过前期调研和资料搜集,撰写了方案初稿,期望通过学术沙龙活动研讨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随后,张玉玺博士以“高校学科分类评估:理论依据与方案探索” 为题展开汇报。她先是条分缕析地梳理了国内外学科概念,从国外“知识体系、教学科目、学问性质门类”等五大要义,延伸至国内“知识体系 - 教学科目 - 学术组织”的三重内涵,并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标准与我国国家分类规范,深入阐释了中西方在学科综合性与设置灵活性方面存在的不同特质。剖析了学科分类方法从传统三分法向新兴问题导向、大数据驱动分类法的演进轨迹,揭示了学科分类从静态独立逐渐向动态交叉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探索性将我校现有学科进行三种分类。最后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对我国不同类型公办及民办高校的学科分类体系特点进行剖析,从中提炼出可供我校借鉴学习的宝贵经验。

张玉玺博士汇报学科分类评估方案

在介绍我校学科评估方案环节,张玉玺博士紧密围绕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深度融合《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等重要政策文件精神,在原有评价体系框架上大胆创新,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科特色,划分核心指标、非核心指标以及特色指标三大类指标。并详细阐述了一级评估指标的具体情况,以及二、三级指标的设定方式和指标指数权重的赋予方法,并通过模拟三类学科的评分过程,直观展现了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这一全新评价体系不仅通过增设特色指标突出学校独特优势,还通过差异化设置指标权重,充分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性,旨在通过精准评估优化资源配置,全方位提升学科竞争力,为我校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筑牢根基。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热情参与,围绕学科概念内涵、指标权重设定、应用型导向强化、学科特色彰显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最终达成“分类评估、精准施策” 的重要共识。大家从学科与科学的概念精准界定、赋分量化的科学方法、资源配套的有效机制、应用型导向的深化路径,到评价方式的创新、评价内容的优化、特色体现的策略以及评价内容的精简等多个维度,提出了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吴新玲进行总结发言。她强调,本次学术沙龙系统厘清了学科评估的理论脉络,进一步明晰了我校学科“分类评估、特色发展”的实施路径。与会人员围绕主题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建议,学科建设办公室将充分吸纳这些宝贵意见和建议,对评估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成为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朝着内涵式、特色化方向稳步迈进的“有力脚本”。(图/张懿 文/张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