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7月15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育见知行队”走进河源市东源县新港镇双田畲族村,于双田畲族村史馆里体会畲族精神,亲身试穿体验畲族传统服饰;与村支书蓝金青书记深入对话,探访蓝家拳非遗传承人蓝贵明,在绿水青山间体会乡村振兴的脉动,在拳术招式中感受非遗文化的温度,挖掘“教育+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双田畲族村风景
与蓝书记的访谈:乡村振兴的“畲族智慧”
初见蓝金青书记时,团队指导老师黄舒悦首先向蓝书记介绍了“育见知行队”的调研背景、成员构成及此行目的,随后就双田畲族村的人口结构、农业生产现状及村民收入来源等问题向蓝书记虚心请教。蓝书记耐心解答道:“双田畲族村以蓝姓居民为主体,近年来依托万绿湖景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将文旅产业确定为全村的核心发展方向。我们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关于环万绿湖绿色发展的政策号召,正全力配合打造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示范区。” 谈及农作物生产时,蓝书记坦言面临一定挑战:“村里主要种植水稻、花生,并发展蜂蜜、板栗等特色农副业,但由于产品分散经营、缺乏品牌化运作,加之村民市场意识不足,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效应。未来需在提升产品附加值、整合资源、树立地域品牌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将农业资源转化为长效增收的渠道。”
对话蓝书记
在调研过程中,黄舒悦老师与蓝金青书记就双田畲族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交流。蓝书记系统介绍了该村在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方面的实践成果:双田畲族村全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涵盖小学至初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创新开设混龄教学班,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其中,南湖中心校作为典型示范校,已成为该村教育发展的标杆。蓝书记着重强调,双田畲族村始终将民族文化传承视为教育重要任务。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村内隆重举办“蓝大将军出巡文化节”,通过仪式展演与民俗活动,深度弘扬畲族文化精髓。同时,将畲族传统武术“蓝家拳”纳入学校第二课堂体系,以课程化形式实现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构建起“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特色教育模式。为提升教育质量,双田畲族村积极拓展外部合作资源,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开放大学、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长效协作机制。高校团队定期开展调研,参与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并针对师资队伍进行专项培训,助力民族文化教育向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结合“百千万工程”等政策,村委持续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并探索“教育+文旅”模式,通过文化传承促进教育吸引力与村寨可持续发展。
队员参观双田畲族村村史馆
队员体验畲族民族服饰
蓝书记希望广大青年学子扎根基层一线,以脚步丈量土地、以真心贴近群众,在躬身实践中夯实成长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与“十五五”宏伟蓝图启幕的关键节点。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也是攻坚克难的决胜战场,这既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重任,更是成就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蓝书记勉励“育见知行”实践团队深入思考,探索农村特色资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以“互联网+”思维激活乡村发展潜力,在田野大地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蓝家拳:畲族武术的千年传承与文化瑰宝
蓝家拳,又称畲家拳,是畲族民间武术的璀璨明珠,亦是畲族人民代代相承的独特体育运动形式。其拳术攻防有章法、风格独树一帜,历经岁月淬炼而生生不息。它不仅承袭了南方民间传统拳派的短促刚劲、迅疾威猛之精髓,更融汇了畲族鲜明的民族气韵,形成刚柔并济、形神兼备的武学体系。
蓝家拳的攻防套路精妙绝伦,共含一百零八式,名目如“一夹手”“一赞推”“一卸翼”“一钉锥”“黄龙显爪”“猫狸洗脸”等,皆以意象生动著称。其中多式仿效动物灵动之态,取猛虎之威、猫狸之敏、黄龙之劲,将攻防技巧隐于仿生拟态之中。每一招式攻守相生,进退有据,连贯如行云流水,节奏明快如鼓点铿锵,步法稳健若山岳峙立,招式简练却力贯千钧。
历史长河中,蓝家拳曾是畲族人民反抗压迫剥削的利器。在旧时代的风雨飘摇里,它以刚劲之拳守护一方安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新中国成立后,蓝家拳褪去硝烟痕迹,转而成为滋养身心的文化养分——练拳习武,既是强体魄、铸意志的健身之道,亦是陶冶情操、传承民族血脉的精神修行。其铿锵拳风与文化韵律,已深深融入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如今,蓝家拳作为畲族文化的活态遗产,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它不仅是武学的技艺传承,更是一部镌刻着民族记忆的史诗。在时代的浪潮中,一代代传承者以拳为媒,让这份千年不衰的武术瑰宝,继续在中华文化的星河中闪耀独特光芒。
“育见知行队”拜访蓝家拳非遗传承人蓝贵明师傅纪实
“育见知行队”的队员们怀着敬意,拜访了蓝家拳非遗传承人蓝贵明师傅。虽已年近花甲(57岁),他依然精神矍铄,身姿挺拔如松。演示蓝家拳时,只见他出拳凌厉似山鹰扑兔,风声随掌势呼啸;收势时又如古松扎根崖壁,沉气凝神间尽显沉稳。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拳术,在他身上既凝练出武者不屈的坚毅气,又浸润着烟火人间的温润质感——那是岁月与热爱淬炼出的独特气质。
队员拜访蓝家明师傅
蓝贵明师傅缓缓讲述自己的习武生涯:自十岁起便跟随舞狮队踏入蓝家拳的世界,自此一生与这门技艺相伴。谈及此处,他眼中泛起光芒,仿佛又回到少年时扎马步、练招式的热血岁月。然而话题转向当下,他的神情骤然凝重。如今,舞狮队与蓝家拳的传承面临困境,鲜少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年轻人更向往外面的世界,传统技艺太苦、太慢……”他轻叹一声,话语间满是痛心与无奈。
队员向蓝贵明师傅学习蓝家拳
所幸,双田畲族村并未让蓝家拳湮没于时光。村里积极行动:编撰出版蓝家拳技艺书籍,留存文字记忆;将拳术引入学校课堂,让孩子们在挥拳踢腿间触摸民族文化;每逢四月初九“蓝大将军出巡”文化节,舞狮与蓝家拳的表演便成为全村盛事,锣鼓声中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
队员与蓝贵明师傅合照
临别前,“育见知行”的队员们恭敬地向蓝师傅请教招式。他悉心示范,一招“猛虎下山”刚劲有力,一势“白鹤亮翅”柔中带韧。队员们屏息凝神模仿,手掌推拉的轨迹里,渐渐感受到拳法中暗藏的畲族历史——那是族人抵御外侮的勇毅,是世代耕耘山林的坚韧,是古老信仰与日常生活的交融。蓝家拳不仅是非遗名录上的一行字,更是民族精神的活载体,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归途中,队员们心绪难平。这一招一式,让他们真切领悟到:非遗文化如同血脉,唯有代代相传才能生生不息。传承之路虽有荆棘,但每一次出拳、每一次收势,都在为文化自信夯实地基,也让世界看见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光芒。(文/凌秀琼 叶莉 图/朱一炜 翁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