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9月18日下午,由图书馆主办的“师生共读经典”系列活动第二期于教学楼H803顺利开展,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本次活动特邀文化与传播学院张凯老师担任领读人,以“说不尽的《金瓶梅》”为题,从学术、文本与社会三个维度,引领在场师生一同解读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具文学与社会价值却又屡遭争议的经典作品。活动开始前,图书馆已收到来自同学们的40份读书心得与思维导图,充分展现大家对《金瓶梅》一书的预先研读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活动分为教师领读与互动讨论两个环节。张凯首先从“金学”研究现状出发,通过介绍黄霖、史小军、吴敢等学者的重要观点与鲁迅、郑振铎、毛泽东等名人的书评,逐步引导读者跳出“色情”的刻板印象,转而从历史、社会、人性等多角度重新理解《金瓶梅》。他引用东吴弄珠客序言中“读之生畏惧心为君子,生怜悯心为菩萨,生欢喜心为小人”,倡导师生应以悲悯与警醒之心阅读文本,避免陷入感官与片面化的误读。张凯指出,本书虽因直白的性描写备受争议并因此屡遭禁毁,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明代社会百态的真实揭露与人性欲望的写实刻画,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张凯为师生解析《金瓶梅》文学本质
文本解析部分,张凯以西门庆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剖析了书中人物的行为逻辑与命运背后的社会困境,他指出作者兰陵笑笑生实则“为世戒,非为世劝”。藉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展现出封建社会中个体的挣扎与无奈,同时也肯定了她们的生存智慧与反抗意识。对于人物描写,他强调其并非扁平化的善恶符号,而是具有复杂心理与现实基础的“圆形人物”,其命运既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折射。
互动环节中同学踊跃发言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书名的多重隐喻、人物的命运走向、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现实意义等开放性问题展开思辨,大家从性别、权利、社会阶层等角度出发,探讨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书中人物在封建压抑下的生存策略与人性挣扎,进一步思考《金瓶梅》对当代社会的警示与启发。
据悉,下周四“师生共读经典”活动第三期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江圆领读《瓦尔登湖》,继续与大家共赴经典之约。(图文/刘传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