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17日,2025年第21期博士沙龙(工作坊)在英文楼B01教室顺利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从经典比特到量子比特:叠加与纠缠驱动的计算范式跃迁》,由计算机学院邢政博士主讲,朱子江院长主持。

沙龙现场
沙龙伊始,邢政博士便勾勒出全球量子计算的竞争态势。指出中国在全球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为了让听众直观感受量子世界的奥妙,邢政博士用“薛定谔的猫”和“心灵感应”般的量子纠缠作为比喻,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叠加”与“纠缠”两大核心特性。他阐述道,正是这种微观粒子“既在此又在彼”的叠加状态,赋予了量子计算机近乎无限的并行计算潜力,从而有望在密码破解、药物研发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
本次沙龙的另一大亮点是邢政博士结合自身转型经历的真诚分享。从最初“无人指导、一度想退学”的迷茫,到后来“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的奋力追赶,他坦言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唯有热爱与坚持。他提炼出三点“科研心法”与同仁共勉:第一,选择前沿创新的方向,这决定了能走多远;第二,坚持交叉研究,将新技术与具体应用场景结合,这决定了能飞多高;第三,进行体系化深耕,围绕一个方向深度挖掘后再横向拓展,这决定了最终成果的厚度。

邢政博士发言
沙龙的氛围在交流环节愈发活跃。来自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的教师们纷纷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抛出问题,提问角度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当前国内有哪些量子计算平台的选择?”“从管理科学角度来看,前沿科技和社科研究在实际项目中如何协同工作?”“对于非物理背景的科研人员,入门量子计算领域有哪些高效的学习路径?”邢政博士针对每一个问题都耐心细致地解答,结合具体案例拆解技术细节,同时主动分享自己常用的学术资源与研究工具。朱子江院长全程参与讨论,不仅适时补充行业前沿动态,更从学科建设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朱院长结合自身经验回应:“基础研究是根,应用研究是果,我们可以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从应用场景反推基础问题,实现双向赋能。”他的观点引发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朱院长总结并结合自身从工程开发转向学术研究的经历,感慨道:“科研确实需要‘熬’,但一旦突破,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他鼓励年轻教师要勇于尝试,主动融入前沿领域。
本期博士沙龙(工作坊)由学科建设办公室(博士工作站办公室)、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展。(图/文 肖小芹、邢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