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起来、动起来、奏起来!教育学院探索幼儿园音乐教学新样态

录入者:新闻中心李阳发布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58

本网讯 为持续强化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深入探索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2025年11月19日下午,教育学院艺术教育教研室于奥尔夫音乐实训室成功举办了以“歌唱、律动、奏乐融合的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为主题的公开课及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主讲人为张姗姗博士特邀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副主任王少琳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翁琳副教授、艺术教育教研室主任靳莎莎教授,学前教育系主任许冰洁老师及梁珮翎老师等共同参与观摩与研讨。

音乐导入

课程伊始,张姗姗博士以富有节奏感的声势律动作为导入,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反应积极,动作整齐统一,展现出良好的节奏感与课堂专注力。该环节生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彰显了律动导入在激活课堂氛围、提升学习动机方面的优越性。

在主体教学环节,张老师系统呈现了“声势律动+音乐素材”的多元融合教学模式,强调其“无限可能性”的教学价值。以《单簧管波尔卡》为例,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音乐设计不同视觉图谱,将抽象的曲式结构(如ABACA回旋曲)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可视化形式,有效降低了音乐认知门槛,启发了教学想象力。

在创新教学设计环节,课程重点展示了如何深度挖掘同一音乐素材的多元教学潜力。学生们以《七个半跳》等乐曲为蓝本,分组创编出风格各异的故事律动、团体律动及游戏律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协作能力。

尤为精彩的是,围绕《夸大妄想》这一首音乐,师生共同探索了“花格子大象艾玛”、“小蝌蚪找妈妈”及“小兔子拔萝卜”三种截然不同的故事设计与律动表现,生动揭示了单一音乐素材所蕴含的无限叙事与表现可能。

此外,课程还将中国经典乐曲《欢沁》巧妙融入《部落鼓》的情境之中,通过精心编排,将中国鼓、铃鼓、响板等特色乐器有机融合,构建出层次丰富的多声部奏乐,充分展现了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设计的创造性,实现了中西音乐元素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融合。

最后,以儿歌《智救小动物》为案例,张老师系统演示了从视频导入、图谱可视化、拼图游戏,到语言、歌唱、律动、奏乐及情境游戏的全流程教学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旋律与歌词的创编,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在课程总结中,张姗姗博士以“水之喻”生动阐释了教师专业素养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师应努力成为“一片大海”,以丰厚的专业储备为幼儿成长提供充分滋养。她指出,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创造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鼓励学生在未来教学中不断拓展教学可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互动研讨凝共识

课程在全体参与者共同体验奥尔夫团体律动《山洞舞》的愉快氛围中圆满结束。随后进行的教学研讨中,与会专家与教师充分肯定了本次公开课在教学方法融合、课程思政融入及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并就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深化路径展开了深入交流。 

本次公开课与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艺术教育教研室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有力印证。未来,教研室将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化教学研究,赋能教师成长,推动艺术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文稿/张姗姗 拍摄/靳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