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张向荣教授解读宋词中的别样“豪韵”

录入者:新闻中心-杜逢发布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33

本网讯 宋词中的豪韵究竟有何别样之处?1120日下午,在F101学术报告厅举办的宋词里的豪韵主题讲座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访问教授张向荣以独到视角给出了精彩解读。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主办、图书馆承办,吸引了140位师生齐聚现场,共同走进宋词刚柔并济的文学世界。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于凝雨主持,张向荣教授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与生动的讲解,从婉约之词豪放之音的流变切入,揭示了豪韵作为宋代士人精神气象与人格理想的外化呈现,如何超越传统风格二元对立,展现别样艺术魅力。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张向荣指出,“豪韵”并非单一的风格标签,而是宋代士人精神气象与人格理想的外化呈现。她从“婉约之词”到“豪放之音”的风格流变切入,阐释了在宋代“以柔制刚”的文化气质中,“刚中之刚”的豪韵如何成为词人抒发胸臆的重要载体。 

张向荣解读宋人精神三重奏

围绕如何理解宋词中的“豪韵”,张向荣提出三把密钥:气节、气度、气质。她以苏轼、贺铸、辛弃疾三位代表词人为例,结合具体词作,层层展现宋词超越婉约与豪放二元对立的艺术境界。解析苏轼时,她借《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出苏轼如何“以诗入词”,破除词为“艳科”的桎梏,将词的意境从儿女情长提升到人生哲思的广阔天地。谈及贺铸,张向荣通过《青玉案》的婉约意象与《六州歌头》中的激昂气概,揭示其词风中内敛的悲壮与豪情,并点明贺铸在从苏轼“词以载道”到辛弃疾“家国之痛”之间的桥梁作用。分析辛弃疾时,她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展现了辛弃疾词作“以铁血写柔肠”的艺术特质。通过解读《贺新郎》,张向荣点出词中体现的人与天地往来的气魄,这也标志着宋词从外在豪迈转向内在沉郁,成为一种“精神的回音”。

张向荣特别强调,豪放词通过“诗化”手法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力。苏轼以文人之气构筑词境,辛弃疾“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将词从狭小的情感空间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承载更宏大的家国情怀和更深刻的人生哲思。

全体合影留念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豪放与婉约的风格关系、时代背景对词风的影响等问题发问。张向荣对此指出,宋代词人将各种情感纳入词中,其中家国情怀因带有豪气而被后世归为“豪放”,但这并不意味着词人只擅作豪放词。她举例说明,苏轼存世词作三百六十余首,其中纯粹豪放风格的不过寥寥数首,由此可见宋词风格的丰富多样性。(图文/刘传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