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所第四十一期学术研讨会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徐鹰教授主持,翁靖华老师担任主讲导读,研究所部分成员参与研讨。本次研讨会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学生反馈素养”,深入研读并讨论了西安交通大学孟亚茹教授团队于2025年发表的两篇前沿研究。

参会成员
在论文导读环节,翁靖华老师首先系统梳理了本次导读的两篇核心文献。第一篇文献“Developing a college student feedback literacy scale for the GenAl context”致力于开发并验证一个生成式AI语境下的学生反馈素养量表。翁靖华老师指出,随着生成式AI在教育反馈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传统反馈素养量表已无法适应新技术环境下的新要求。孟亚茹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基于此缺口,提出了包含“认知、行为、情感、伦理”四个维度、九个因子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两轮大规模问卷调查(共涉及921名中国大学生),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最终确立了一个信效度俱佳的标准化工具体系。

论文导读
紧接着,翁靖华老师导读的第二篇文献“Exploring Feedback Literacy in L2 Students' Academic Writing: Insights from their Reported Engagement with GenAI for Typical Revision Activities”则是一项应用上述量表的实证研究。该研究采用混合方法,通过对16名经常使用ChatGPT或DeepSeek修改论文的中国研究生进行问卷、反思报告和深度访谈,深入探究了学生在学术写作中与AI反馈互动的真实体验。研究揭示了学生最典型的修订活动集中于语法纠错与语言风格改进,而在反馈素养的四个维度上,学生既欣赏AI带来的效率提升,也表达了对批判性思维退化、学术诚信及个人创作风格被同质化的担忧。
在点评与研讨环节,徐鹰教授高度评价了孟亚茹教授团队的研究。他强调,在AI技术浪潮中,“选题的前沿性与方法的严谨性是产出高水平成果的双翼”。孟亚茹教授团队不仅敏锐地抓住了“AI反馈素养”这一新兴热点,更通过扎实的量表开发与复杂的统计建模,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测量工具与实践依据,这是其成果能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的关键。徐鹰教授进一步鼓励研究所成员,要勇于学习并掌握结构方程建模(AMOS)等高级统计工具,从前沿文献中寻找研究缺口,进行工具与方法上的创新。
本次研讨会内容详实,研讨深入,激发了大家在新兴技术环境下开展创新性实证研究的热情,为研究所未来的学术探索开辟了新的路径。(大英部 许秀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