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领略北宋时期的世俗生活。4月8日下午,由图书馆主办,一场围绕“清明上河图”展开的专题讲座在F101拉开帷幕,虽不巧遇上下雨天,仍有不少师生慕名前来。主讲人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邹清泉,本场讲座由图书馆馆长蒋吉频主持。
“作为闻名遐迩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很多人却只知其名,不知其意……”蒋吉频以此引出本次主题:关于清明上河图那些背后的故事。
首先,邹清泉介绍了这部宋代传世名作的概况,简要说明随着朝代变化,它的递藏过程。随后,从界画到河流的定势走向,从技巧到内容,通过画上许多特意放大的局部细节,邹教授为在场师生一一解读了画者张择端从中展露的高超技法。
邹清泉演讲中
在接下来的介绍中,邹清泉重点强调了此作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是真实再现了北宋后期汴京城的生活景象,许多曾在文献中有过记载的民俗文化,如卖酒的脚店和正店、银锭(铁细腰)、行缠(裹腿)、体现丧葬文化的纸马、算命摊、修面摊、肉铺小商贩、香铺、医药铺、绸缎庄等等小细节都跃然画上。
“但令人费解的地方也有很多”,邹清泉随后就画中的季节,河流位置,绘制时间,画者作此图的真正用意,以及清明上河图和向氏家族的历史进程等问题展开细致讲解,在对比分析出宋朝皇帝宋徽宗对画作需细致、严谨、逼真的欣赏风格和张择端大相径庭之后,做出张其实只是一位普通画家而非待诏(北宋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结论。同时,在对张择端的生平做了简要介绍后,邹教授感叹道,“其实和他有关的文献只有画旁张著的一段题跋,我们对他所有的了解都来源于这几句话”。

认真听讲的观众
讲座结束后,蒋吉频由衷地赞叹了邹教授的解读通俗且全面,并热情欢迎在场师生前去图书馆内细致欣赏和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方方面面。
讲座视频(校内观看):http://gwng.smartclass.cn/PlayPages/Video.aspx?NewID=c272d8fbb5274a348bd91d846c0d7b01
主讲人:邹清泉,文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
推荐书:
1.杨新:《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
2.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新论》,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年;
3.曹星原:《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撰稿人:刘传庆庆
供图人:刘传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