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学院教师领读《古诗词课》:走进“诗词的女儿”叶嘉莹的诗歌世界

发布者:图书馆-刘传庆庆发布时间:2025-10-27浏览次数:10

10月23日,图书馆“师生共读经典”系列活动第六期(总第46期)于教学楼H803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文化与传播学院许洁老师领读,围绕叶嘉莹先生的人生轨迹、有争议的“先生”称谓、创作背景及其诗歌内涵展开讲解,带领大家走进这位“诗词的女儿”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许洁老师解析诗歌内容

领读环节中,许洁叶嘉莹的生命历程为线索启发大家思索诗词与人生、传统与现代的深刻联系同时阐释作者两大写诗动机:一是源于自然万物,如伤春悲秋背后对自然与生命的细腻感知;二是出自人生经历的感悟,叶嘉莹诗词抒发悲欢离合,使诗歌成为她精神世界的重要慰藉。

活动现场

在诗歌解析方面,许洁介绍了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念,强调诗歌具有感发生命的力量。具体而言,读者可分为不同层次,高层次读者能结合自身阅历对诗歌作出独特解读,使经典作品持续散发魅力。一首好诗的标准在于“以个性折射人性,以短暂折射永恒”,不重词藻华丽,而贵在借景抒情、传达内心真挚感动。

互动环节学生发言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分别从性别视角探讨“先生称谓的当代意义”,从人生角度思考“苦难中的诗词力量”,以及从文学层面解读“兴发感动的现实启发”等议题。有同学提出,“文科的意义在于保持心灵的敏锐,而非对万物麻木”,引发全场共鸣;还有同学结合自身体验,重新理解“伤春悲秋”,认为文学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切关注。许洁鼓励大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以叶嘉莹为榜样,借助诗词保持内心的敏锐与坚韧,从经典中汲取对抗困境的精神力量。

据悉,“师生共读经典”活动第七期(总第47期)将由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如文老师领读《牡丹亭》,诚邀广大师生持续关注。

图/郑伊童

文/麦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