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校开展教职工培训 为教师成长赋能蓄力

发布者:人事处-孙永杰发布时间:2023-09-05浏览次数:10

为提升教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帮助新入职的员工尽快适应、融入南国教学生活,充分做好开学准备,学校于9月1日至3日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新学期教职工培训,邀请校外专家、学校副校长、教授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师风师德建设、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行政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新入职教师应知应会培训四个方面进行专题授课。副校长何艾兵主持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现场


焦建利教授:人工智能让教师生产力起飞

“我们说用人工智能让教师的生产力起飞,其实就是指用人工智能为每一位教师赋能。”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开启培训第一讲。他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切入,强调了学校教学培养模式应与现代智能用工相适应的重要性,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的5种具体路径。焦建利通过演示人工智能在开发课程内容中的具体应用,启发大家对人工智能赋能、改良旧教学方式进行思考。

焦建利还围绕观念转变、教育要求、方法掌握、教育伦理、实践态度几个方面为我校教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希望各位教职工主动拥抱新技术,尽快学会和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做到驾轻就熟,传授于学生,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警惕和关注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伦理挑战。


吴晟教授:走进唐诗宋词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吴晟教授带领全体教职工一同回顾千百年前的绮丽文学,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吴晟从讲学经典出发,赏析唐诗巨匠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牧等人明朗清丽、豪迈雄浑的诗歌作品,感悟晏殊、苏轼、李清照等经典词牌的精巧婉约,以及其中展现出恢弘洒脱的人生态度。最后,吴晟教授引用赵翼的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勉励大家从诵读唐诗宋词中吸收精华,接受熏陶,增强人文底蕴,勇做新时代的诗人,为南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赖志立副校长:讲述南国校史校情展望美好未来

副校长赖志立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讲述主线,通过对校园环境、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师资力量和教育成果等方面的今昔对比,为新入职教职工生动介绍了南国建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现状,结合学校的“十四五发展目标”,描绘学校未来发展蓝图。他讲述了杰出校友杨菊华捐资助学的爱心故事,分享了优秀校友孙逸获第28届联合国青年大会与全球教育工作者论坛奖学金的不凡成绩,并表示,南国学子奔赴全球各地发光发热,展现了南国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采。赖志立以我校传统龙舟比赛的照片与大家共勉,勉励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砥砺奋进建设南国教育事业。


王高贺教授:凝心铸师魂,立德育新人,争做新时代好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高贺教授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个方面为我校教职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和师风师德建设重要讲话的内容。他罗列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薄弱环节,深刻分析了高校教师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德育人工作要求的重要指示,提出做新时代好教师的路径与方法。


邓世豹教授:聚焦国家和发展战略,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实践水平的主要途径。广东财经大学邓世豹教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大湾区建设等战略部署,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精神,立足高校在专业、学科、团队、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指导教师们利用自身专业特长,拓宽科研领域。

邓世豹指出,自2020年以来,国家建立了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多元科研评价,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相较于传统的以论文、项目为中心的科研评价,多元科研评价让学校、平台、团队及教师个人在学术研究之外,同样可以在资政服务和企业服务方面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合理定位,打造自身研究特色,擦亮科研品牌,形成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地。

本次培训历时3天,主题多元,形式丰富。除了安排主会场、分会场的讲座以外,行政公文写作、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技术、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人事政策及服务、后勤服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培训也有序开展,对教职工意识形态的提升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转自学校官网 宣传部 /谢秋洁 图/洪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