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优秀会员:张智杰】热爱为炬,三载不辍——考研路上的荆棘与荣光

发布者:科研处-张懿发布时间:2025-09-16浏览次数:10





   考研人物专访   




心火不熄破迷雾,征途无尽见曙光

第三、四届翻译部部长张智杰同学

上岸上海外国语大学

让我们一同走近他的考研故事

感受那份为梦想拼搏的热血与执着






人物介绍


姓名:张智杰

专业:19级翻译专业

录取院校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译专业

经历:曾于中国欧盟商会实习,目前任职于广州信实翻译公司,主要担任标注项目质检员一职。






经验分享


在本次考研上岸经验采访中,张智杰同学根据自己的考研历程,为大家分享一些考研的经验和想法。



PART.1

热爱与向往


  • 为什么决定考研?是出于学术兴趣、职业规划,还是其他原因?

     我下定决心要考研的最大动力就是热爱翻译。这份热爱可以追溯到我的初中时期,当时我沉溺于欧美音乐之中,每天都在家听歌、唱歌、默写歌词,还常常翻译歌词,总是费尽心思去琢磨歌词背后的深意。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我的翻译能力不断强化。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名校情结。大三开学初,我有幸从“儒易杯”初赛中脱颖而出,晋级总决赛。赛后,我和几名选手在现场偶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教授。他对我们的现场表现作了专业点评,还分享了他们当年练习口译的宝贵经验。柴教授的点评与分享令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上外这所国内顶尖的语言类高校产生了兴趣。我想考入上外高翻,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翻译能力,更是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助我在翻译之路上更好地前行。

职业规划也是我选择考研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一直想当口译员,但我在本科阶段较少接触口译,而是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笔译。有人说,笔译是口译的基础。我希望在读研期间,我能够在已有的扎实的笔译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口译水平,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专业的口译员,未来有足够的底气去接各种口译工作。






PART.2

平衡课业与备考


  • 每天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如何平衡专业课与备考?

     我是三战上岸的,三次备考时我所处的状况各不相同,时间安排也有所差异。说实话,我很清楚自己自律性不够强,所以一般不会给自己制定严格的每日备考计划,否则我会感觉每天都像坐牢般压抑、疲惫、痛苦,知识难以内化吸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表面上勤奋学习,实际上什么也没入脑,这样纯粹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我更倾向于给自己一个周期性目标,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今天状态好就多学些,明天状态差就多玩些。备考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玩手机,通过打游戏和刷视频解闷。不过,对我来说,刷视频也算是一种备考,因为我平时喜欢在B站和YouTube上看国际新闻、社会时事、政史地知识等内容的视频,这些内容正好和我考试内容相吻合。平时我经常看的UP主包括小Lin说、小王Albert、阿Test正经比比,等等,他们的视频内容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是我日常必备的“电子榨菜”。在消遣中学习,寓学于乐,备考也轻松得多。

     相较于专业课,我备考政治花的时间长得多,因为这门公共课有很多我较少接触的知识点,唯有多看多记才能考取好成绩。这种“重政治、轻专业”的时间分配,对其他考生来说或许是本末倒置,但对我来说,却是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后的最佳选择。


     我的备考安排大致如下:

1、政治课:6月左右才开始了解政治课,看了网上有关政治课的经验分享帖,摸索着怎么学。暑假正式开始每天刷一到两节徐涛的政治强化班,刷肖1000题。11月到12月,开始刷肖八肖四,并配合B站“大牙考研”的视频讲解学习,同时自行梳理知识点,进一步加深理解。此外,也刷了一些政治课带背视频,如帽子题带背、专题带背等,巩固考点记忆。

2、专业课:

(1)看备考书目:1月底买了几本前辈推荐的备考书,每周精读几个章节。所谓精读,不仅是要消化书里的知识点,遇到不熟悉的概念还要多查证相关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延伸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以此达到更好的学习效益。

(2)刷百科知识课程:每天看完政治课后,我就会看关也老师的MTI百科知识课程。我不要求自己背下课程里的每个知识点,只要对相关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即可,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我同样会查证资料、延伸学习。

(3)重点积累:记忆专八词汇;看ProCon网站,积累论述观点;梳理当年热点事件,了解新闻热点,思考相关议题;梳理世界政治、历史、地理相关知识点。

(4)刷手机:其余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刷手机。特别是暑假去广州图书馆时,我刷手机基本上极少打开游戏,而是用B站刷各种扩展知识面的视频。







PART.3

针对性准备


  • 复试前做了哪些针对性准备?

     复试分为两场:笔译和无笔记复述。无笔记复述是重头戏,需要面试者将听到的音频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英到中和中到英各一篇,复述结束后考官进行提问。

     我是二战和三战都进入了复试。

二战:第一次进复试,我对很多信息知之甚少,基本是依靠网上的经验贴来制定备考计划。

个人练习:我选择用Speech Repository的beginner难度音频练习无笔记复述,每个音频基本都是三到五分钟左右的主题演讲。每天的整体流程基本如此:听音频+脑记+用手指辅助记忆→开着手机录音复述→回听自己的录音和原音频,复盘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研究音频演讲的框架,调整记忆策略。每次练习后,我都会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归纳记忆方法。正所谓熟能生巧,练得多了自然就上道了。

复试社群:为了减少信息差,我唯一一次花钱加入了一个上外复试信息共享社群,听了上外翻译硕士上岸的前辈分享经验,也和其他考生相互激励、交流考前细节。这让我对复试流程和试题等信息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学校资源:考前我还回到南国,找了一些老师取经,比如任佳老师、伍淑仪老师、方慧老师等,她们都给我的复试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虽然考试前准备充分,笔试做的也不错,但我在面试前没有做好时间管理,导致面试时精神状态极差,加上设备本身有回声,我难以听清和理顺音频内容,最后只能遗憾落榜。

三战:我深刻吸取了二战复试的经验教训,各方面都准备得更加充分完善,尤其是时间管理方面。我考前几天没有熬夜,并且也优化了酒店和交通的安排,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考试当天的不确定因素。但由于三战我是一边上班一边备考,初试成绩出来后我几乎没什么时间准备复试,只有周末才能挤出一点时间备考。

  三战我主要还是用Speech Repository的材料练习无笔记复述。听音频时我重点抓演讲脉络,主要记忆每个意群的主旨以及不同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过度纠结于没听清的信息和生词。考前我再次回到学校,找了一间空教室练习无笔记复述,还模拟了二战时遇到的意外情况,给自己打一发强心针。

     最后,果不其然,万事俱备之下,我终于上岸了。当看到录取结果页面的绿标时,我心中无比激动,感慨万千,考研的征途总算尘埃落定,三年的坚持总算迎来圆满的回响。一路上,无论是技巧训练、信息搜集,还是时间管理、状态调整,每一项准备工作,无论大小,都让我在最终的关键时刻稳住了节奏、保持了清醒。

复试没有捷径,唯有细致和自律。我的亲身经历证明:考前准备得越扎实,发挥的底气就越足。




那些与月光作伴的夜晚

终将化作考场上绽放的星芒

不必问远方是否应答

你看——

晨光中翻动的书页

正一寸寸照亮来年的春

你比朝阳更早拥抱希望






图片:张智杰

文字:陈铭

排版:周颜

初审:李清祺

终审: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