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简介

大湾区极地研究科普基地于2022年9月30日获批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标准型),基地类型为教育科研类,依托学校极地问题研究中心进行建设,基地负责人为张懿

大湾区极地研究科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依托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极地问题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于20176月获批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20185月成为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的会员单位,202010月中心成为“东北亚北极航运研究联盟”成员,202012月中心被教育部授予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称号。

基地现有专职极地科普工作人员1人,国内外专兼职极地科普专家25人,基地聘请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远海特等研究机构、学校、企业的知名极地问题研究专家作为专兼职极地科普专家,形成了一支跨学科、多语言、国际化的极地社科普及队伍。

基地具体特色及成效如下:

1.重视资源建设,提供多渠道资源共享。极地问题研究属于小众研究,基地自建了极地区域经济合作、极地研究国际组织、极地研究文献3个特色数据库;同时,开发了1个网站、4个微信公众号、1个微博和1个视频号,数据库链接到基地网站,便于极地知识普及。另外,南国校刊设置了极地空港科研平台栏目,出版了《极地问题研究专辑》。这些资源配置和建设为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2.积极发挥基地智库作用,贡献科普力量。基地聘请中心专兼职研究员为专兼职科普专家,中心专兼职研究员向教育部、广东省社科联等提交了咨政报告7篇,获上级批示3篇;参与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品牌策划与运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撰写,该标准已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采纳并于2020530日实施。

3.产出多元化研究成果助力社科普及。中心专职研究员(基地专职科普专家)撰写的《南极主权声索国南极立法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与《“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品牌建设路径研究——北极可持续发展视角》获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20年度规划课题立项。中心委托研究项目4个,主要集中于北极航道开发利用、北欧环保创新研究、数字贸易促进南极事业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了5本著作,分别为《中国与北欧五国区域经济贸易合作问题研究》《“冰上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与北欧五国教育合作政策研究》《极地研究与组织机构汇编》(社会科学卷)《加拿大金融监管研究》《中国-北欧旅游经济合作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了50余篇论文,其中核心论文30余篇。

4.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时更新科普知识。学校及中心主办与极地问题研究相关的会议共百余场,分别从咨政报告撰写与投稿、国家级项目申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形势分析、极地研究前沿问题等进行研讨。研究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线上线下极地研讨会,中心主任刘兰凤(基地专职科普专家)、中心研究员罗颖(基地专职科普专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基地依托中心与俄罗斯北极科学中心等机构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并合作举办了北极科学夏令营。基地还为华南地区高校和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及经济合作提供交流平台。

5.多学科融合促进极地研究人才培养,培养科普人才。基地积极助力极地知识科普宣传,建设极地知识课程体系,开设了《探索极地的奥秘》《极地国家文化掠影——环极文明的诗与远方》通选课;举办《中国:登上南极洲之后》《中美俄三国北极关系》等专题讲座;外语教育课程中增加了极地区域治理、人文地理、国别政策、科学考察等内容;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增加了极地战略、极地投资、极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

6.组织学生参与极地研究,推广极地知识。基地专门成立了学生极地研究会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极地科学研究,如指导学生撰写与极地区域相关的毕业论文,组织学生参与极地数据库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科研项目研究、中心公众号运营等。

基地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助力“一带一路”、面向世界”为服务定位,以机制建设为抓手,追求学术个性、创建学术品牌、集聚和培养极地科普队伍,积极打造“资政、咨商、启民、育人”功能为一体、国内和国际有影响力的大湾区极地研究科普基地,以学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积极宣传极地考察和普及极地科学知识为目的,努力建设为一流的、特色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